憎恨倒不至于,主要是一种情怀!

对于唐朝的边塞诗人来说,要不在自己的诗词里面写几次打楼兰,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边塞诗人。

作为唐朝时期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王昌龄就一再主张“打楼兰”,王昌龄的代表作《从军行》一共有七首,其中有两首提到要打楼兰,一首是《从军行其六》中“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另一首是《从军行其四》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句也成为千古名句,为人熟知。

通过王昌龄的这两句诗,我们应该能够联想到,大唐的边疆战士为了夺取胜利的英雄气概。除此《从军行》之外,王昌龄还在其他诗歌中多次提到楼兰,比如《代扶风主人答》中写道:“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想要打楼兰的可不止王昌龄一位,另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在《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中写道:“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

打击楼兰的情怀可不止于边塞诗人圈,就连唐朝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是三番五次的提倡“打楼兰”, 李白曾在《塞下曲》中写道:“直为斩楼兰”。

在《幽州胡马客歌》中写道:“游猎向楼兰”;在《出自蓟北门行》中写道:“挥刃斩楼兰”。

连李白为此都发声了,整个唐朝附和的诗人那就成群结队了,例如杜甫、陈子昂等诗人都曾在诗中明确表达支持“打楼兰”

在现代,楼兰是一个地理名称,而在古代的一段时间里却是一个国家的名称,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北岸不远处,与敦煌相邻,是西域众多古国中的一个。

应该说,西域在汉朝之前应该是与中原有着些许的联系,但是真正上升到国家战略视角则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武帝时期,为了联合西域敌视匈奴的部落,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从而打通了与中原与西域的通道,加强了双方的联系。

楼兰之所以也被记载了史书当中,根据《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

应当来说,作为一个距离长安六千多里(不知道汉朝时期的里跟现在的单位是否统一,不去考证了,有懂的,方便评论下方指点一二)。人口只有四万多人的小部落,只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一个,根本不配与人口已经几千万的汉朝相提并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楼兰又是如何获得中原王朝关注的呢?

主要原因还是楼兰自己“作”的,当时汉武帝想要打通与大宛国等西域强国的路径,于是派遣使团前往联络,结果在途中,经过中间的楼兰时,竟然被楼兰给拦截,然后抢了。

想想当时汉武帝时期的大汉王朝正处于巅峰时期,哪里吃过这样的亏,对楼兰就极度不满。

为啥楼兰敢明目张胆地跟汉朝对着干呢?这其实是有原因的,由于楼兰地理位置特殊,可本身实力太弱,在西域各国倾轧期间,为了生存,楼兰不得不倒向匈奴,寻求匈奴人的支持才得以保存。

在楼兰人的眼里,匈奴才是在西域影响力最大的政权,只要有匈奴大哥罩着,什么都不是事,因此,楼兰作为匈奴在西域的耳目,经常性的劫掠汉朝使者。

楼兰人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这种愚蠢行为,竟然成为西汉在西域“杀鸡儆猴”的对象,被汉武帝上升到战略层面进行打击。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听从博望侯张骞的建议,派遣从票侯赵破奴及王恢,率领数万士兵打击阻挡的国家,当时赵破奴仅率七百轻骑兵先锋部队就攻破了楼兰,俘虏楼兰王,楼兰也从此臣服于汉朝。

应该来说,第一次“打楼兰”效果还是不错的,当时西域诸国都见识到了汉军的强大,纷纷选择投靠汉朝。匈奴一看西域各国都打算投靠汉朝,那还了得,以后西域和汉朝联合夹击,匈奴可能就要两面作战了。

在匈奴人看来,楼兰人的背叛是忘恩负义的表现,随即派遣军队出击楼兰,楼兰一下子夹在汉匈两大强国之间,卑微的求生存,并且向汉匈两面称臣,楼兰王的两个王子分别被派遣到汉朝和匈奴做人质。

针对这个情况,汉武帝起初是不满的,想要派兵去讨伐,后来楼兰王就说,咱们就是一个小国,夹在你们两个大国之间,谁想灭就能灭,不两面称臣也活不下去,如果中原有地方,我们愿意全部迁入到汉朝。

汉武帝一听,也是这个理,表示体谅楼兰王的处境。

后来在匈奴为人质的王子安归成了楼兰王,开始亲向匈奴,疏远汉朝,并且经常派兵袭杀汉使,后来安归的弟弟尉屠耆投降了汉朝,并且将这个情况报告了汉朝。

汉昭帝时期,大将军霍光派遣平乐监傅介子到楼兰刺杀楼兰王安归,傅介子到了楼兰说,汉朝要对他进行赏赐,于是安归就跟他们喝酒,等喝的差不多的时候,傅介子就传达了汉朝的谕令,将安归斩杀,并且拥立尉屠耆为新的楼兰王,楼兰更其国名为鄯善,迁都扞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楼兰的存在感几乎就没有了,等到中原王朝进入大混战时期,鄯善国也经历了兴衰变迁,公元448年,北魏太武帝派遣大将万度归西征,鄯善王出城投降,鄯善国灭亡,北魏开始对鄯善实行郡县制治理。

等到唐朝的那些诗人嚎啕大叫要“打楼兰”的时候,楼兰都已经被灭好几个来回了。

而且,中原王朝与楼兰国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不过是一个小国在两国争霸期间的夹缝挣扎史,为什么唐朝的诗人却如此憎恨楼兰呢?

其实,唐朝诗人憎恨的并不是楼兰,而是怀有一种开疆拓土的情怀。

经过魏晋南北朝,再到隋朝,中原王朝的发展此起彼伏,即使是隋朝时期,其实也丧失了对西域的控制权。

一直等到唐朝时期,随着国力的增强,不断展开对周边游牧民族的打击,夺回了汉朝时期经略西域的实力,并且设置多个都护府。

楼兰身处玉门关外,正是唐朝兴盛向外扩张的起点,版图逐渐扩大,需要大量士兵戍边,无数文人墨客也活动到了边疆地区,也正因此产生了风格迥异的边塞诗,楼兰应该也是边塞诗人不用费力就能到达的地方。所以,拿楼兰来借喻大唐帝国想要扩张的心。

这种天天高喊着要“打楼兰”的文化盛景,大多存在于从贞观到开元年间,等到在安史之乱后,几乎就销声匿迹了,不是因为不想打,实在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唐朝的诗人虽然打不动了,但是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股“打楼兰”的风气,比如陆游曾在《野兴》中写道“楼兰勋业竟悠悠”;

张元干在《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中写道“要斩楼兰三尺剑”;弃疾在《送剑与傅岩叟》中写道“未须携去斩楼兰”;天祥在《太白楼》写道“男儿斩却楼兰首”

根据不完全统一,在中国古代与楼兰有关的84句古诗词中,唐朝占了25句,而宋代占了47句,几乎是一半还多。

要说宋代比唐代还能打我是不信的,只能说,在疯狂遭受游牧民族和外来势力碾压下的宋代文人,迫切的想要寻求文化上的自信,重回唐朝时期的武力巅峰。

但是宋代的军队就是不给力,干啥啥不行,花钱第一名,军队不给力,文人也只能玩玩嘴炮了,说起来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