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身处在哈尔滨这座城市中

见证着她悄无声息

又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但事实上

这座城市的变化不仅仅是城市建筑的崛起

更多的是哈尔滨文化力量的生长

在城市生长的过程中

我们也感受着她带给我们的文化底蕴与力量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曾这样评价它:「这是中国最美的建筑,甚至超越了悉尼歌剧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有许多人曾对哈尔滨大剧院的外观发出惊叹,惊叹于它流畅的线条;惊叹于夜幕下它的流光溢彩;惊叹于它的惊世之美。

外表是流线般的绵延山脉,与这座冰雪城市交相呼应,内里是温暖的水曲柳曲面墙体,实现了世界级的声学效果。

在这里,你能沿着起伏的山脉获得一张大片式写真,在这里,你也能欣赏到纯肉嗓演出的原生态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故宫之于北京,外滩之于上海,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文化印记,大剧院的何尝不是哈尔滨文化的新符号。

有人说,这是一块浮冰。

但如果你在夜空里俯视这座建筑,她犹如一颗璀璨的钻石点亮了哈尔滨这座「音乐之城」的夜晚。

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从百年的交响乐团开始,城市的发展一直与音乐相伴共生,而关于人们对于音乐的热爱,则体现在一次又一次的音乐会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哈尔滨音乐厅建成以来,这里便成为了市民欣赏音乐会的主阵地。

从惠民音乐会、新春音乐会再到哈夏音乐会,关于音乐的故事始终在这里发生。

而记录那些热爱与坚持的,回响在一次又一次的「安可」里。

沿着彩色隧道向上,这里是众创书局。

对于哈尔滨的文艺青年来说,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距离你或许只有一个朋友圈的距离。

与中央书店、果戈里书店不同的是,她并不是一个老牌书店,相反,她新颖得很,坐落在哈西新兴的商圈里,装修造型也别具一格,这也造成了她与众不同的「磁场」。

在这里你能看到学生党穿梭不停、上班族静心充电、年轻家长带着孩子启蒙读书,空间开放且舒适,一切只为阅读而生。

与此同时,众创书局举办的读剧会、分享沙龙等线下活动也成为吸引哈尔滨的小资青年们「引力波」。

有人说,一块石头一册书 ,百年街道史书铺。

然而就在百年长街的中央大街上,有这样一家远近闻名的书店——「中央书店」。

众所周知,哈尔滨的历史上,深深镌刻着「俄侨」的文化印记,而文化对城市的具体影响,甚至可以细节到一座书店。

在中央书店,其一层特别设立了「欧陆文化」「哈尔滨历史」「黑龙江地域文化」图书专区,致力于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宣传推动哈尔滨历史与俄侨文化。

但如果你在旅游旺季来到这里,不要忘记选择一张明信片寄给远方的亲友。

从2002年6月选址中央大街到如今,二十来年的历史,让中央书店成为了一代哈尔滨人难以忘却的记忆。

果戈里书店的门面看起来几乎毫不起眼。

但推开那扇古色古香的大门,整个书店都是暖色的,你适合在一个寒冬走进这里。

路过两侧泛黄的老照片,沿着阶梯步入二楼,才真正揭开果戈里书店的「庐山真面目」。

散发着暖黄色晕的吊灯,灯下是席地而坐的孩子,一旁传来阵阵的咖啡香气,相比较中央书店与众创书局,这里多了几分优雅味道。

但由于书店面积稍小,在这里读书的人们姿势总是不同,有席地而坐、有靠着墙壁、有干脆站着,但正由于这里的条件有限下,才得以窥见每一颗热爱阅读的心灵都是如此虔诚的。

世界上有三座圣·索菲亚大教堂,有两座在土耳其与俄罗斯,而最后一座就在哈尔滨。

站在教堂正门仰望,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据说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才可以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

历史上的哈尔滨,宗教种类之多,教堂寺庙之繁,在中国的城市中实属鲜见,曾有着教堂之城的美誉。

但对于哈尔滨人来说,圣·索菲亚教堂不仅见证着历史,也同样见证着未来。

很多情侣选择在这里拍摄婚纱照,与索菲亚教堂、哈尔滨这个城市一起记录人生的重要节点。

对于很多外地游客来说,圣·索菲亚教堂是一定要去的网红教堂,但你不知道的是,代表哈尔滨这座城市迎接游客的第一座教堂却是她的「姊妹教堂」——圣·伊维尔教堂。

圣·伊维尔教堂位于哈尔滨站北广场出口左手边,她曾与圣·索菲亚教堂同年开始修建,与其他教堂不同的是,普通的教堂顶部只有1个穹顶「洋葱头」,圣·伊维尔教堂却有7个穹顶「洋葱头」。

而在文革期间,圣·伊维尔教堂的穹顶「洋葱头」曾被拔除,大钟不见踪影,教堂内部还曾被改为生产车间。

不过好在建筑本体保留了下来,现有教堂根据原有建筑进行了重新修复,重现那个时期的建筑,对于我们今天,不仅意味着历史痕迹和岁月的沧桑,也标志着哈尔滨的文化与信仰。

听老人们说,「革新街」最开始并不叫这个名字。

时间回到20世纪初,彼时日俄战争后俄军战败调防,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随军迁移。从1931年5月开始动工建设,历时四年多时间于1935年10月落成。

正门上方高耸的钟楼,红白相间的装饰线条,经典的俄罗斯风格教堂建筑,这座坚固而精美的教堂建成之时,也曾被寄予了深厚的期望,希望它钟声长鸣、历久弥坚。

也正是因为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的建立,革新街曾被称为「教堂街」。

然而在第23年,也就是1958年,这是圣阿列克谢耶夫辉煌的最后一年。据《哈尔滨市志》记载,它的最后一任掌院司祭是吴志全神父。

在「文革」期间,教堂遭到破坏,曾被两家工厂所占用。是不幸,也是万幸,因为被工厂占用,使得它得以躲过劫难保存至今。

时至今日,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并没有成为如索菲亚教堂一般的网红打卡地,但却成为了信徒教众的心灵憩息地,履行着最原本的宗教职能。

/

哈尔滨素来是一座有底蕴的城市。昔日的老建筑是她历史的见证者,而新兴的文化地标则是这座城市文化扩张的表象。

在哈尔滨的街头巷尾,文化与艺术水乳交融,新网红与老建筑并肩而立。

哈尔滨人的文化情结永存。

图文编辑 | 黑龙江头条

图文来源 | 黑龙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