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到了这则新闻:江苏大学校内,男孩和母亲拥抱后,选择了跳楼。因为外甥在江苏大学上学,下意识的特别关注了一下这个新闻,看完后内心无比的痛惜,更是感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1岁男孩和妈妈拥抱后从学校教学楼跳下

21岁大学生跳楼,让人痛惜的是才刚刚大二,正是大好年华的时候,生命就这样转瞬即逝。但是看过整篇新闻报道之后就会发现,孩子自身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而形成的。

21岁大学生袁建,2017年超过本地分数录取线70分的成绩考进了江苏大学,在父母眼里孩子从小就是乖孩子,但是在2018年的时候,孩子的学习上出了问题,母亲考虑可能是因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导致孩子性格变得内向。在2018年的下半年,妈妈决定到学校陪读。

在陪读了一年之后,儿子的压力有所缓解,大二重读一年,在今年疫情之后开学,母亲和儿子商量好妈妈不再陪读,儿子也答应可以,但是仅仅开学一个多月,孩子妈妈就接到了孩子班长的微信,说自己儿子没有去上课。

妈妈找到学校才知道儿子已经5天没有上课,当着辅导员和学院书记的面,妈妈问儿子为什么5天没有上课,儿子给出的答案是脚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记给出的选择是要么换宿舍认真读书,要么暂时休学。他对妈妈说自己不想休学。

在和妈妈拥抱分别后,男孩在自己的手机里打下两行话,从教学楼的卫生间一跃而下。

出事后,妈妈在儿子的手机里看到最后的两条记录,一条写着,不知道为啥搬宿舍能好好学习;另一条写着:银行卡密码。

昨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父母的哪些行为会让孩子的变得懦弱。恰好就看到这则新闻,孩子身上的问题并不是暂时出现的,相反可能是长时间的积累。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解决,总是想要逃避,其实就是性格中懦弱的一部分。

孩子性格的懦弱多是父母在这两方面做的不够

事已至此,作为旁观者无意责怪孩子的家庭教育,只是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从这样的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

在整个事件中,有两件事就能看出,孩子本身的家庭教育就是有问题的。

第一件事,在孩子上大二的时候,也就是20岁的时候,母亲为了帮助孩子选择了陪读。

作为一个成年人,在学校遇到问题之后,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相反孩子家长在第一时间选择了通过陪读来帮助孩子。就能看出,在妈妈的养育过程中,习惯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妈妈当着辅导员和学员书记的面问孩子为什么5天没有上课,孩子给出的理由是脚痛。这个理由过于牵强,但是孩子能够如此简单的说出来,可见孩子本身也是从小被捧在手里没有经历过痛苦成长。

这两件事情让人看到,这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十分软弱的,虽然他已经成年,但是这两件事情中我们就能看到,第一孩子没有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都是妈妈出面解决;第二,孩子没有解决问题的信心。脚疼在正常人看来都是小事,并没有到不能走路的地步,竟然成为了孩子5天不去上课的理由。

其实我们仔细地去观察就会发现,如果孩子的性格偏于懦弱,大抵是这两方面的能力没有培养出来,一个是孩子能力真的不够;二个是孩子自信心太差。

但是归根结底,这不是孩子的错,是我们父母没有做好。

父母这些行为会导致孩子遇事逃避不会处理问题

孩子懦弱的原因多是家庭教育的方式出了问题。过于懦弱的孩子,一旦遇到问题走不出来就容易逃避。

父母在生活中包办的过多

大家都不理解,明明以前的人生活会更困难,更艰苦,但是以前的人却越发的耐挫,遇到问题再苦再难都敢于迎难而上。

相反今天的孩子们明明生活的更轻松,耐挫能力却越来越差,稍微遇到问题,总是想不开。

事实上,我们今天教育孩子出现了本末倒置的情况。

在《弟子规》的开篇就讲到,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则学文是放在最后的,也就是说古人是先学做人,有余力再去学习文化知识。但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恰恰相反,一切都是以知识为重,为了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独立,包括生活独立和思想独立。

当一个父母包办的太多,孩子没有独立自理的生活能力,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没有独立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生活能力的欠缺最后导致孩子们没有解决日常生活的能力,就会导致孩子面对生活能力不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本身就是不断的去解决问题,一旦作为父母我们替孩子做了孩子本应做的,父母虽然获得了一个学习好省事的孩子,但是孩子面对问题是软弱的,不会解决问题。

父母习惯阻止孩子去“冒险”

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发现,在孩子2-6岁的时候,孩子们会经历一个极其重要的成长阶段,他称之为“主动与内疚”。

那些不能发展出主动性的孩子,他们长大成年后会难以面对生活的挑战,总有挥之不去的内疚感,并且可能相信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够好。

而孩子的主动性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父母听得最多的其实就是孩子说的“我能行”“我要做”,但是面对孩子有限的能力,很多父母会拒绝孩子的行为,比如妈妈们会说:等你长大了再去做。或者面对孩子攀爬攀登架,妈妈们会说:危险,快下来。

一旦父母经常的阻止孩子的这些主动意识,孩子就会变得不敢去尝试,久而久之孩子的主动意识退后,内疚感会占据内心。

当父母不愿意孩子经常性地“冒险”,总在温室里养育孩子,孩子自然更容易变得懦弱。

过于强势的父母孩子也会懦弱

父母过于强势,孩子的性格容易出现两个极端。要么会更加叛逆,事事要反着来。要么会懦弱,没有主见,缺少勇气和信心。

在综艺节目《亲爱的小课桌》中,徐敬凯的妈妈对待徐敬凯特别严厉。她的妈妈说偷懒加一张试卷;做错三道题加一张试卷;不仔细加一张试卷。一个寒假,徐敬凯做了376张试卷。

妈妈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但是却收获了一个没有自信的孩子。

在孩子们的才艺表演中,徐敬凯是唯一一个拒绝上台表演的孩子,他的理由是怕跳不好。

好的成绩就是为了让孩子更有信心,但是妈妈的做法恰恰相反,孩子反而越来越没有信心和勇气。

所以说孩子懦弱的性格根本原因都在家庭教育,在父母身上。

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到一个名词:心理免疫力。就是说,我们碰到一个困难,只有解决了,下次再碰到相似的问题,我们才会有解决的信心。只有翻越困难,孩子才会获得真正的信心。

作为父母,我们面对孩子克服困难,能做的是鼓励和陪伴,而不是越位和插手,只有父母放手的越多,孩子才会学的越快。我们要知道教育没有捷径,想要走得越快,孩子失去的能力可能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