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征北战》与《红日》两部电影,都属于我国战争时期艺术作品的典范。从内容来看,毋庸置疑它们是相似的,因为它们参考自同一部作品《战线》这部话剧在各地出演后反响热烈,又是军事题材,于是各部门致力于将它改编成电影,才有了最终的《南征北战》。

而《红日》是其中改编者之一吴强的小说,也参照了一部分《战线》,但更加考据,人物塑造更丰满。以当时的条件来看,这两部作品可谓是制作非常庞大,于对后来军事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但它们,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结局。

成功追根溯源:优秀的指导与配合

《南征北战》之所以列于"老三战"之首,究其缘由,与它的指导与配合分不开。

1952年《南征北战》实施改编。当时剧本创作由《霓虹灯下的哨兵》作者沈西蒙以及吴强等三位负责。

由于《战线》这部参照史实的话剧,其中包含的事件极其之多,描写了多场战役且时间线长表述复杂。为了使情节不松散,改编者们将《战线》进行了许多删减,最终分为两个块"南战"和"北战"。

"北战"主要以莱芜战役攻占李仙洲的原型为主体,再融入细节;而"南战"则是属于多场战役概括,因为篇幅时长,只能抽象化加工,许多地方一笔带过。

改编完成后,很快开始投入上海制片厂拍摄,这部被后人称为《老三战》之一的经典,从此拉开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部电影先后拍了黑白片与彩色片,但许多人都认为1952年这部尤为经典。几十年过去,其中的许多台词拎出来依然朗朗上口,比如:"今天我们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等等,时代久远,但这些画面依旧栩栩如生。

成荫和汤晓丹分别是负责解放军方与国民政府方情节指导的两位导演,拍摄期间,还得到了解放军的鼎力相助并参演,这也是解放军部队首次参与故事片。当时陈Y先生正任野战区司令员上海市长。

他得知消息后,立刻特批了一位队员去参与电影拍摄。在期间还与另一位时任总参谋长分别进行指挥,亲自讲述那场战斗。在看到一些对白不符合逻辑后,他还热心地进行修改调整。为了让场景更加还原,陈Y还特地安排上一个专业的步兵团。

据现场人员回忆:那时导演喊"准备拍摄!",而后号角一响,战场上的血雨腥风便立刻涌现!不仅如此,参加拍摄的专业部队包含多种兵种,规模扩大至数千人。这是军队与影视行业的首次合作,为艺术行业开创了先锋。

而且当时制片厂还下了不少血本,召集了当时众多知名演员,如陈戈、冯喆、张瑞芳等,甚至还找来著名表演艺术家"仲星火"客串机枪手,著名演员"孙道临"客串一名解放军干部。精湛的演技、自然流露的情绪让表演成为了范本。

在经费方面,由于情况特殊暴露出资金问题。于是一方面为了节省费用,另一方面,为了真实性,电影实事求是采用了真实场地取景。

在群演方面,老百姓们纷纷自愿参与,用家里的农具充当道具,本色出演,争取做到不多花一分一毫。但因为人数之多众口难调,也无法面面俱到。

在拍摄期间,许多人因为对反派角色排斥而存在情绪,为了完成任务,指导者们只能一遍遍地、不厌其烦地对这些人进行思想工作。

值得称赞的是,扮演国军的专业人士形象和气质都极度贴切,队列招式都信手拈来。

在道具方面,为了追求真实效果,剧组还采用了真正的武器装备,力求达到还原,为此在拍摄期间有人员意外受伤。

最终不负所望,《南征北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正是因为有了各部门人员的配合,以及整个剧组克服万难的精神,努力才有了回报。可《红日》也是军事题材,为什么却被骂是"大毒草"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毒草因由:人物刻画过犹不及

1957年,小说《红日》完稿。作者正是《南征北战》的编剧之一吴强。他在参与过两次军事题材作品后,热情空前高涨,他认为这些改编和现实存在着差距,所以想将其中自己参与过的战役完全还原。

四年的时间,吴强创作出了《红日》,讲述了涟水、莱芜和孟良崮三场战役的跌宕起伏。《红日》最大的特点是打着"纪实"名号,在他的初稿中,人物原型几乎全为真名,这也是《红日》与《南征北战》不同的地方。

之后《红日》因为发行的原因,在删改后采用了化名,只有反面人物姓名保留,但一些过于夸大化的情节仍然留存。

当时的省委书记看到稿件后非常生气,有一些参战的老同志也认为,吴强将战争的功劳全归结到一个部队,但事实上这是所有领导、指挥人员、部队战士等共同付出的成果。于是《红日》几经删改,历经坎坷,最后终于发表在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1年,上海电影副局长瞿白音将《红日》进行拍摄,并亲自改编,非常重视的交给《南征北战》的导演之一汤晓丹执行。

《红日》的拍摄参考了苏联片现实主义片《士兵之歌》总体架构从战争中的人性出发,着重于塑造和刻画角色

其中,舒适出演了反派角色之一张灵甫。舒适出生在上海,并没有接触过国军军官,他的灵感,都来源于学校军训大队的师长宋希濂。

据舒适回忆:"他长得很帅,仪表非常好,帽子从不戴歪,手套总是雪白。"这是他对角色的初步理解,在这之后他又了解过许多张灵甫的事迹,这也使得最后呈现出的反面角色性格鲜明、层次丰富。

另一重要人物参谋长,由当时任战史教员的魏振钺来出演。在了解到原型的习惯和性格后,他直接运用到了表演中,让人物更加立体。本以为又是一部不朽的军之作,却不知此时已为作者本人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红日》一经播出后,引发了许多舆论和争议。《解放军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影片《红日》是一部竭力为敌人歌功颂德、立传树碑,恶毒攻击人民军队的大毒草。"作品被一系列炮轰,认为敌人太过"完美",而主角却被丑化。

在作品中,我军一位战士的形象粗俗,愚笨,甚至性格跋扈;与敌人的形象以及不惧死亡的精神鲜明对比。《红日》的批判直接导致原作者吴强被审问,最终严重的身心打击。

行成

致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面积极的群众导向

《南征北战》的成功来源于多个方面,而《红日》的不成功,不在于制作不够精良、演技不够纯熟,很大原因是因为它的方向问题。艺术虽然源于生活,但生活不是非黑白,艺术可以。

在追求真实的时候应该进行更多正面的艺术加工,坏人虽然也有优点,但黑暗永远不能掩盖光明。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市场上的影视作品五花八门,但观众更应该注重选择。

作品的立意和导向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对社会有益的,这才是我们的时代真正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