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世界银行关于人均可耕地面积的统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图所见,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如美国也就罢了,甚至不如印度,巴基斯坦,乃至于大家公认的“沙漠地带”的伊拉克,“戈壁地带”的阿富汗。而且中国的这个“人均耕地面积”其实也有很大的水分,因为中国大量的耕地,尤其是在南方是以梯田的形式大量存在的,如果把这一部分抛弃,再和美国去对比,差距只会更大。

中国人地矛盾不是现在才有的,甚至不是建国时期才有的,整个中国的历史都是一部与人地矛盾的历史。

夏禹之所以能执政,是由于治水,实际上中国这片土地并不好,不是洪灾,就是旱灾,发展到最后有人地矛盾,人地矛盾永远纠缠着中国,大清在解决所有的古代王朝问题----包括外戚问题,宦官问题,游牧民族问题等等之后,但是还是不可避免的迎来了覆灭,除了面对资本主义的入侵,工业国家对农业国家这种不平等的战争外,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人地矛盾的问题。

清朝人地矛盾不是清朝末期才有的,清朝时期中国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乾隆年间人口已经突破3亿,要知道现在的美国也只有3亿多人,而且美国的可耕地比中国多的多,且还是工业化国家,清朝能维持那么长时间已经是奇迹了。

而美国则不同,自欧洲人踏上美洲的那一刻,美利坚从来没有什么“人地矛盾”的问题,只有人口不足的问题,美利坚建国200多年,也经历过战乱,萧条,但是没有一次是因为人地矛盾导致的。

这导致中国和美国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政治走向:由于要养活这么多人口,就必须要兴修水利,建筑有利于农业的基础设施,这需要调动大量的劳动力,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是必须的,因此在古代,中国建造了大量的水利工程。

因此中国必须采取中央集权制,这不是因为所谓的“政治认同”导致的,这是不得已的选择。

而美国则不必,相反的是,美国利用分权制可以进一步降低风险。

如果说世界还处于农业时代,中国绝对无法超过美国,因为农业时代,耕地就是硬指标,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再好的精耕细作也打不过对方天生的土地肥沃,够多,一个农民种几千亩土地,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世界还处于农业时代,我建议各位直接移民为佳。

工业时代

中国人真的应该感谢工业时代,工业时代使得一切的问题被抹平,使得农业时代的一切优势反倒成了劣势。

工业时代一个突出特征是: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扩展,工业就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复杂的工业导致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分工。

实际上在中国到处都有的“产业园”就是这种复杂的社会分工的表现,一个大型的工厂能够建立,周边必须有密切的配套,这种配套距离越近则对社会需求的反馈能力就越强。

以服装工业为例,服装工业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而制造天然纤维的是需要棉麻毛丝,化学纤维又分为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无机纤维。

在通过纺纱---织布---印染绣花---面料整理---面料的出售---服装设计---打样排产----成衣生产----洗水----包装运输----零售。

这里面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大量的公司参与进来,每一个步骤背后又有大量的工业作为支撑,以染料为例,一个小小的染料都分为硫化染料、直接染料、酸性染料、碱性染料、冰染染料、还原染料、活性染料、分散染料、中性染料、阳离子染料及其他11个大类的染料。

而染料的背后又有化学工业和石油工业为支撑,石油工业为染料工业提供材料,同时染料工业污染大,又需要环保工业的支撑。

一个小小的染料就有如此大的分支,这还不过是整个服装产业里面的一环而已,可见现代工业其复杂程度。

美国当年是建立过中国的这种“产业园”的,但是不是以“产业园”的方式,而是以城市的方式,比如说底特律是美国当年著名的汽车城。

但是美国的这种模式终归会败于东亚的高聚集人口之下,美国第一次经济失败是在和日本的工业竞争中的失败,日本人口虽然没有美国那么多,但是人口更加密集,东京圈就能聚集三千多万人口,而美国的第一大都市纽约,不过800万人口。

这导致美国处于两难境地:美国注定要失去工业,美国已经用尽了所有的办法来阻挡工业的流出,但是迄今为止全部失败,这里面的原理在于:

如果美国只拿顶端,而把低端分包出去,这是过去一直流行的研发----制造分离模式,即把最辛苦的制造业给外包出去,它导致的结果是:拿到低端制造业的国家会通过制造逐渐获取技术,从逆袭上游,制造业的国家可以回头搞研发,由于研发--制造是一体的,因此这些制造业国家的研发能力会迅速拉平和美国的差距。

但是做研发的国家,能做制造吗?绝无可能。当一个国家逐渐丧失制造业,连磨具师傅都找不到的前提下,怎么再重新搞制造业?

这里面典型的例子就是智能手机行业,自2007年乔布斯拿出第一台苹果手机后,整个世界的手机制造业出现了多么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智能手机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不但能自给,而且出口全世界,不但自己制造,且能建立自己的品牌。

看看这次IPHONE 12,还有什么能让大家惊奇的东西吗?自乔布斯死后,苹果在创新上一直没有什么像样的进展,这不是偶然的,这是必然的。

同时美国的分散式居住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基础设施的昂贵。

这个昂贵不但是中美人均收入差距的昂贵,而是由于分散式居住导致的基础设施的价格昂贵,不但建造昂贵,维护也非常昂贵。

关于“美国基础设施的崩溃”这个话题,实际上在美国已经讨论很久了,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哪怕是居住在美国的华人们,也仅限于“道路坑坑洼洼”,“纽约地铁简直是一坨翔”之类的“不舒服”的抱怨。

不是的,它的问题远比你想象的严重:

这是一个隧道,这个隧道是连接纽约和其他城市的一个节点,这个隧道上面经常结冰,这些冰块凝结到一定程度会掉下来,直接砸到疾驰的火车上,请想象一下疾驰的火车在遭遇这些冰块后会有什么结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这些冰会逐渐侵蚀掉隧道里面的水泥墙面,使其斑驳不堪,而被侵蚀的隧道壁又会产生更多的掉冰的情况,形成恶性循环。

隧道的工人非常辛苦地进行除冰工作,但是没有什么用。

而实际上,隧道壁的墙面已经变成了这样

这可不是舒适的问题,这是要人命的问题。

这是尚在运行的一个铁架桥,如你所见,它已经锈蚀斑斑,这个铁架桥每天都要经过无数的货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它的被侵蚀程度,目前在修修补补的在用,一些关键的结构件被腐蚀了不少,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结构件的替换,但是从锈蚀到如此程度来看,这座桥命不久矣。

美国的内河的基础设施也有很严重的问题,可能很多人奇怪,为什么内河运输还需要什么“基础设施”?

内河运输是美国最重要的内部运输方式之一,但是内河本身不是一样的深的,需要一些基础设施用来调整河水深浅,我用一个GIF图来展示

当遇到河床较浅的地方的时候,挡板竖起,抬高河水,驳船才能通过。

其实在中国的长江三峡部分,也是利用这种原理来通过船舶,我自己就经历过,眼看着自己乘坐的船逐渐上升,有一种乘坐巨型电梯的感觉。

而这些负责抬高河水的挡板已经有九十年的历史了,早就斑驳不堪了。

另外还有大量的饮用水的设施问题,燃气的基础设施问题等等,大量的基础设施已经用了七十年甚至九十年,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更新。

而现在维持这些基础设施的人是谁?

说起来可能你想不到:是美军的工程兵。美国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中,早先的基建公司,制造业公司早已不存在,因此也没有培养这些人才的必要,美国甚至找不到足够的熟悉这些作业的产业工人,还好的是,美国的军队还是保留一部分人才,现在正是这些人才在支撑着美国的基础设施,但是也仅限于修修补补。

至于新建?2017年特朗普就批准了新的基建计划,到了2020年,进展了多少大家都看得见。

实际上如果从理性的角度看,美国应该请一部分中国公司,比如说中国建筑,中铁之类的,到美国帮助美国重建基础设施,或者对其已经烂掉的基础设施进行大修,这样既符合自由贸易原则,又可以充分的降低成本,但是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吗,别说请中国公司了,就算请日本公司,我看美国都不见得会同意。

很多人着眼于美国的基础设施太烂,是由于年数太长的缘故,我认为这种解释不正确,因为同样的在日本,东京地铁是1927年开业的,迄今也有近百年历史的,但是东京地铁明显比纽约地铁强的多的多。

制造业回流是不可能的,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不可能的,从产业集群,从基础设施,基础人才储备都是不可能的。

而美国这种研发---制造分离的情况,最终会侵蚀到美国的研发能力,中国智能手机急速赶上美国,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而新时代的制造业,不管是电动汽车也好,新能源设施也好,美国肯定跟不上。

以特斯拉为例,特斯拉现在很强势,但是我已经预见到特斯拉最后的结局了,当年苹果公司何其先进,核心构件例如芯片之类的依然在美国制造,镜头模组在日本制造,即便是如此都挡不住中国手机的逐渐逆袭,那么在中国掌握了整个电动汽车的产业链的前提下,以后特斯拉在电动汽车会陷入何等的苦战,可想而知了。

中国STEM的毕业生是美国的八倍,高于中美之间的人口差。

只有一种办法可以扭转目前的颓势:立即重振美国的STEM项目,加大对于科技方面的投入,找到真正的人才-----我指的是理工科的那种,而不是在律师,金融的那种。

只有一种办法是真正可以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劣势:开始加大力度引进国外的人才,甚至需要加大力度引进国外的工人,在美国国内搞研发---制造一体化,防止产业的继续外流。

但是这种政策注定得不到欢迎,引进的人才,其素质必然压倒美国本土人,本土人的竞争不够强又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矛盾。

在基础设施,产业集群,人才问题这三重束缚之下,美国的优势还能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