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有时候会让学生帮着批改作业。这个办法,虽有争议,对孩子而言,是有好处的。

但很少有语文老师让学生帮着批改作文。他们觉得学生批改不了。

让学生反复修改自己的作文,则很常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问题就在这里:自己的作文,孩子往往越看越烦、越改越烦,老师讲了好多遍,他还是不知道怎么改、怎么写,彻底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

没有兴趣的学习,是逆天的,是无效的。

可否换个方式呢?

01改别人的作文,就像照镜子

这是个偶然发现。

我经常自己闷头写东西,不怎么评价、参考别人的文章。

忽然有一天,有人让我帮个忙,评价、修改一下他的文章。

我向来以“砖家”自诩,便点评了几句。

诸如:

“哎呀,这段错别字有点多,‘的得地’都不分。”

“黑字太多,影响阅读。”

“这里文字太啰嗦了。”

“怎么一口气下来?你就不会讲究下排版,分分一二三四,更美观点?”

说到最后两点的时候,我忽然哑然,默默想:“这不是自己经常犯的错吗?”

点评别人的文章,最大的收获,竟然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以前,我对自己文章中的这些缺点,心安理得,习以为常。

02看别人,更容易认清自己

人是具备同理心的动物。

你发现朋友在公开场合演讲的时候,牙齿上挂着一片璀璨的菜叶,会无比尴尬。

虽然演讲的不是你,挂菜叶的也不是你,但情绪会传递到你身上,让你感同身受。

(朋友因为不知道,倒不觉得尴尬)

这种记忆,比照镜子的效果好。因为照镜子之前,你就预想到自己可能有问题,发现问题,解决掉,就OK了。情绪起伏不大。

看到朋友身上的问题,则会产生“共情”(即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仿佛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

朋友车祸受伤了,你去看望他的同时,驾车一定会更小心;

朋友和人打架进了局子,你即将和人发生冲突时,保持克制的概率会更高。因为你看到了现实的教训。

这种效果,比在心里默念“安全驾驶规则”“不能和人打架”,有效得多。

修改别人的作文,好比看到朋友出车祸,自己驾车更小心;

修改自己的作文,则相当于在心中默念交通规则,效果有限,且不持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孩子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

无论作文还是其他功课,都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在孩子身上尤其明显:

别人的问题,他一眼就能看出来;自己身上的问题,却看不见。

是他故意忽视吗?倒也不是。原因可能是大脑的“选择性输入”。大脑不是机器,也有自己的情绪、喜好;眼睛、耳朵会选择大脑喜好的信息,优先传递给大脑。

比如在嘈杂的歌厅,三米之外的人和你讲话,你肯定听不清;但如果他喊的是你的名字(或者你喜欢的人的名字),大脑马上就能分辨出来。

三米之外的声音,其实耳朵都接收了,但因为噪音太多,它只选择大脑最喜欢的声音,传递过去。眼睛也是如此。

这是生理因素。还有心理因素。人的惯性思维,就是对自己的错误心安理得,对别人的错误斤斤计较。我们为什么提倡“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是因为人们做不到,喜欢反着来。

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都容易让学生看不出自己作文的问题,却能发现别人的问题。

04孩子改得了别人的作文吗?

这是很多老师担心的问题。有的学生作文水平不高,让他改别人的,岂不是“嫁祸他人”?

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

其一,倡导学生“互改作文”,对方有改得不对的地方,可以探讨;

其二,老师要做最后的把关者,如果改错的,老师要再改回来。

通过改别人的作文,一方面是可以反思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别人作文的优点,也可以学习。

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激发兴趣。

兴趣来自哪里?新鲜感是重要因素。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别说对学生,即便对一些作家来说,也是苦差使。

修改别人的作文就不一样了。学生当起小老师,新鲜感十足,容易激发灵感;批改的同时,既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提高水平,还能增强自信心,至少不会那么惧怕作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