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歌》开播之后,终于迎来了首期组合对抗赛,宣告着节目“竞技”性质的开始。相较于首播效果,第二期节目终于多了些看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依祖”暗黑风《母系社会》,冲击强烈;

前辈张信哲首挑rap,涉险过关,可惜后辈太一似乎没能get到张信哲的良苦用心;

67岁的钟镇涛舞姿不尽完美,略有瑕疵;

至于“麟李之间”,可能是第二期节目中,唯一保有一定水准的组合了。

前辈歌手严阵以待,后辈歌手们仍未进入状态,“跨代际”粘合不足。《我们的歌》第二季想要比肩第一季的热度,仍需努力。

近几年竞技类音综,成了各大平台、卫视的“座上宾”。节目赚收视、歌手揽人气、观众饱耳福。怎么看,竞技类音综对于各方的回报比,都是最高的。

当然,同一起跑线出发的选手,还要有个胜负之分。此前芒果台官宣落幕的《歌手》稳坐音综类节目“扛把子”的座位。同时,它无疑提升了音综节目的整体level。

不过,《歌手》系列的高规格,也将观众的口味养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较之下,同类型的其他音乐节目,好像不管多火,都难再匹敌《歌手》的热度。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总会有“勇者”突出重围。“国内首档代际潮音竞演综艺”《我们的歌》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横空出世。

在《歌手》已经停办的当下音综圈子,《我们的歌》归来无疑将掀起音综圈的另一个小高潮。

事实证明,《我们的歌》第二季首播,收视遥遥领先,占据各大热搜榜单。

随着视频平台崛起、网络歌手走红,看似越来越多的歌曲涌入大众耳朵里。实则,现代音乐又有几首是真正扛得住大家和时代的考验。

于是大家纷纷开始怀念起十几年前的“黄金时代”。怀念的同时,大家也开始意识到:越来越多的经典金曲,正在渐渐消弥在观众视野中。

如何让昔日金曲“保鲜”,成了音综、歌手、观众,迫切想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虽说都是以音乐为心,歌手为骨,撑起一档音乐节目。《我们的歌》则更多地关注在“老歌新唱”上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翻唱”。

通过改编、二次创作,打破代际隔阂,实现一种音乐上的传承和输出。在这种前提条件下,《我们的歌》无疑打出了一张精彩的牌。

在音综类型更新换代、层出不穷的当下,“翻唱”类节目一直不被看好。因为在各种平台迅速崛起后,提及翻唱,一直都和抄袭、侵权挂钩。

在这种翻唱名声存疑的前提下,《我们的歌》为何还要执拗的坚持于这个选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个音乐节目中,实力唱将加盟被视为锦上添花。如果流量或网络明星加入,大家总会先入为主的认为他们是来“胡乱插一脚”。

备受期待的《我们的歌》第二季首播后,同样迎来相同质疑。

谭咏麟、钟镇涛、张信哲、容祖儿,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四代前辈歌手,各自代表着不同年代、不同曲风,是令人惊喜的。

反观后辈歌手,除了李健,太一、冯提莫、希林娜依·高,无不是与网络、流量、选秀挂钩。因此“新生歌手不及预期,网络歌手被质疑拉低节目档次”的声音,此起彼伏。

尽管偏见之下的声音,总是夹杂着个人情绪。但就首期节目呈现效果,客观的讲,的确差强人意。

冯提莫钟镇涛、希林娜依·高和张信哲,两组的表演都出现了和声不协调,女声压过男声的问题;再加上容祖儿太一、冯提莫钟镇涛两组的互选轮空,让最后呈现的搭档看起来貌合神离,大有“那就这样吧”的不得不。

尽管首播没有满足先前期望,但作为一档“音综”,最后的落脚点依旧应当是音乐本身。歌手不过是音乐输出的载体,不应当成为评判或左右观众,是否接纳节目或歌曲本身的决定因素。

对于第二季的首战不尽如意,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是第一季节目的成功,抬高了观众的期望值。

的确,《我们的歌》第一季,火了单人,歌手火速涨粉,势头高涨,尤其这是“小哥”费玉清在“封麦”前的最后综艺,意义更重。火了CP,“勤深深”组合成了那一年最火的网络热词之一。

火了歌曲,老歌新唱,也让众多90后,甚至是00后感受到了老歌魅力。换言之,这才是《我们的歌》将翻唱进行到底的原动力。

如果总是将“翻唱”钉在耻辱柱上,可想而知,这是多么狭隘的想法。

即便是在竞技音综的厮杀中,观众们可不单单只是抱起双臂的“吃瓜”态度,大家更愿看到好的作品横空出世,甚至是永久流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的歌》做了一次全新的音乐实验:既保留了前辈的经典,又能让新生代产生共鸣。

在第二季的首播中,请来了70岁的谭咏麟和67岁的钟镇涛。对于许多90后、00后来说,他们对于两位歌坛前辈的熟悉度,远不及同场的太一和冯提莫。

可《我们的歌》做了一个跨际混搭,从60年代到90年代,用一个舞台融合了半个世纪的乐坛歌手。

通过他们的翻唱,把许多老歌重新注入赋予新的形式,让更多的人来了解经典、感知经典。

其实,追溯到八、九十年代的乐坛,尤其是香港乐坛,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都是翻唱而来。

李克勤的《红日》、邓丽君的《漫步人生路》,到周华健的《花心》、刘若英的《后来》,无不是翻唱作品,但这丝毫不耽误它们成为经典。

我们常常因为惯性思维,而自动忽略事件本身的另一面。就像大家如今提及“翻唱”,就自然而然联想到抄袭成风、喧宾夺主。

换个角度,翻唱,也是让好歌曲出圈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一季中除了“勤深深”组合,那英+肖战的“那站队”秒杀无数菲林。歌坛“大姐大”那英在演唱部分加分,肖战自身带的流量、热点和话题,直接带动了整个节目的收视。

尤其是在半决赛中,一首电音舞曲风格的《恼人的秋风》,掀起收视高潮。

此前我们提到,如何能让经典金曲“保鲜”。保鲜的前提,是要让歌曲本身重新焕发新的活力和内容,以此来带动新观众、新视角,去重新审视、认识和接受“老”歌曲。

所以,利用流量歌手、网络歌手本身的热度去翻唱老歌曲,为经典吸睛,未尝是坏事。

霸屏2019、2020两年夏天话题榜的音综节目《乐队的夏天》,不难发现,每季节目中都有改编翻唱的环节。

说到此,想起另一档老牌音综《中国好声音》。既是该节目评委之一,也是《我们的歌》第二季首期节目嘉宾的李健,就曾在节目中提到有关“翻唱”的内容。

如果说2020年的《中国好声音》中,最火的参赛歌手是谁,赵紫骅的名字一定会被提及。

在战队五强晋级赛时,赵紫骅的一首《理由》,让李健直言“好想翻唱一下”。

“好歌有让人想翻唱的冲动”,就像“千里马也需伯乐”,好歌在未被广为人知之前,如果通过有流量或是实力歌手的翻唱而被众人所知,这反倒是一件拾取沧海遗珠的美事。

翻唱之所以被披上了褒贬不一的外衣,在于老歌翻唱的生命力并不能持久。观众或许会因一时新鲜而多给予关注,但热情消散后,老歌仍会面对后续无力的结局。

如果仅仅让翻唱停留在“拿来主义”上,而不去想如何将其升级。那么,往后但凡与“翻唱”挂钩的事情,依旧会面临着负面、消极的评价。

我们总是在强调“新事物”如何带领当代歌手、听众去感受新鲜,却忽略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延展性和生命力。一首歌,从被创作到演唱,再到流传、铭记,这个过程本就是一个年岁和时间的见证。

《我们的歌》以翻唱为主要形式,将前辈与后辈关联到一起。前者,是奠基,让一首歌有了起点;后者,就是传承,延展了歌曲长度。

流量新生与传奇老将并存,迸发新的火花,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不同歌曲的演绎方式,不同年代歌手的思维碰撞,让观众大饱耳福的同时,也能让好音乐再次延续生命力。

我们从来不应当把翻唱,与“炒冷饭”划等号。翻唱的本质,我们可以理解为实际上是一种回归音乐本质的做法,一种让听众传递歌曲内涵的方法。

对于《我们的歌》,大家其实大可不必将矛盾点和争论点放在谁是网络歌手,谁又拉低了节目档次上面。究其根本,《我们的歌》仍是一档以翻唱为主要形式的“音乐综艺”。

与其去争辩谁该来,谁应走,不如认认真真地聚焦在那些再次被提及的歌曲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