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程哲(4)|揭开歙县岑山渡程哲故里的风水人文

上期说到,“天涯”石刻时间的年份,我支持《崖州志》记载及郭沫若的观点,是知州程哲在“雍正十一未”年所题咏,而不是三亚专家所言的“雍正丁未”年,也就是说,是程哲离任崖州后升迁广东盐务司运同一职四年后返三亚所题。那么一个江南书生,为何会在离任后又到三亚的海边摩崖题刻“天涯”两字?本期,将追踪程哲背景,古徽州歙县岑山渡村一个著名徽商家族的人文轶事与底蕴。

————————

文图|刚峰

程哲是谁?《崖州志》卷之十七“宦绩志名宦”有记:“程哲,江南歙县监生。”,至于,他是歙县哪里人?海南所有史志都没有记载详细。

歙县属古徽州府六县之一,在清朝早期,属江南省管辖,清中期,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分别组建江苏与安徽两省。因此,程哲出生的时代,那时还没有安徽这个省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读安徽省的前世还蛮有点意思。满清入主中原建政后,顺治帝尊重前朝体制,长河中下游划依然分为两个省域亦江南与江西两省。直至清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因盐税征收需要,以长江、淮河为界,将江东北一带,以江宁(南京)和苏州两府之名,组建江苏省;而将浙江西与长江南一片,则各取安庆与徽州府一字合成,组建安徽省,并以古皖国的“皖”为省名的简称。

徽州原本是浙江省早期雏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自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后,“徽”这个字不仅成为安徽省的半壁江山名称;而且,一个“徽”,从此,也成为中国最著名的三大地域文化的符号与象征。

徽州,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指的是浙江西部的一带山地丘陵地形,因西高东低,徽州的山地与江浙的金衢盆地及杭嘉湖平原便形成了一个落差阶梯,因此,徽州也是浙江境内两条著名的钱塘江与新安江的发源地。也因是山地与丘陵地形,徽州向来就有“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地理特征。它虽没有杭嘉湖平原那么丰腴,但徽州,群峰参天、山丘屏列,岭谷交错,境内除有深山、山谷外,也有盆地、平原,且波流清澈,溪水回环,到处清荣峻茂,水秀山灵,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是历史上许多名门望族潜居“耕读传家”的理想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因为有了上游的徽州与下游的“杭嘉湖”中国最富裕之地的这个独特地形关系,因此,徽州,也是明清时期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徽商”的发祥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徽州,其实,徽州,也是中国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

举目望去,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博大精深,占据着明清两朝五百年以来一个重要话题,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煜煜生辉。民间所称:“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名号下的古代徽商故事,虽已渐行渐远,但却一直扎根而隐匿在古宅、祠堂、庙宇、戏剧等乡村民间与史志谱牒等历史文化的记忆里,至今,还依旧栩栩生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徽州的来历与名称,也很有意思。世人皆知宋江征讨方腊故事,却不知,徽州名称与《水浒传》息息相关。它的名称来历,是因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因宋江平叛了州人方腊农民起义后,以宋徽宗的年号中的“徽”字,改歙州为徽州。因此,歙州,便是徽州的前世之名。

徽州因地处新安江的源头,所以,唐朝之前一直名叫新安郡。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为歙州,辖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与婺源,府治设在歙县徽城。古徽州前四个县现属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而婺源县民国时期划归于江西省上饶市管辖。因此,从历史沿革来看,无论是唐朝之前的新安郡,还是歙州以及宋朝之后的徽州,其州府治所,一直都置在歙县。歙县,便是徽州历史厚重、文风昌盛的中心。

清雍正年间的崖州知州,“天涯”石刻题字者程哲,就是歙县人。

程哲是歙县哪里人?

微州这么大,歙县这么丰富,可《崖州志》只记载了三亚当年这位最高领导,却只有六品小官一句话的这点履历,寻找程哲,叫我如何着力?

先是在网上百度,花了几天时间,也无法搜索到程哲生平及他的背景。后咨询安徽籍的作家朋友,有用的信息也非常可怜。好友武旭峰兄,虽然是广东著名的文旅作家,但他是安徽人,早年也下海在海南谋生,况且嫂夫人便是歙县且姓程,小舅子还是新安程氏宗亲会骨干。

然而,武兄托人寻找过来的资料,也只有程氏宗会会出版的《程氏人物志》中的一句话:“哲,号蓉槎歙县岑山渡人,由贡生任广东潮州府同知”,并将书中资料截屏于我。至于,有关程哲的生平及家族背景等其它资料,却没有回应。

武兄说,在歙县在徽州,在新安程氏宗亲的历史人物中,程哲不入流,故,族谱无法记载详细。从程氏人物志书中,可以看出,他的家乡后裔,竟然不知道他曾任崖州知府及摩崖石刻“天涯”的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难道,程哲,这位对三亚有着巨大贡献歙县人,就真的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不甘心,还是每天扎在网络的海洋中不断地寻觅。

其实,寻找程哲,也是一种增长知识的过程,虽艰难却也愉快。把它当成一件网络人文之旅,其心境自然喜悦与平静。武兄发来的《新安人物志》中,不是说他是歙县岑山渡人吗?那我就以岑山渡为引子,对徽文化进行系统搜索、梳理并学习。好在我与歙县史志办小潘联系上了,她也给我发来了有关岑山渡村与程哲一些资料与图片截屏。

很想亲临歙县,去程哲故里岑山渡,去看看徽州的人文,去祭拜这位为中国历史文化中留下“天涯”石刻的徽州人。可惜,年前,撰写此文正准备动身时,一场疫情铺天盖地而临,一直延续至今。于是,只得在网络上,去走近古徽州历史文化名村岑山渡,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桂林镇岑山村委会,来寻觅程哲和他的家族背景!

很难想象,清雍正年间崖州知州,“天涯”石刻者程哲的家乡,歙县岑山渡村,就这样,以一种别样风水宝地的风情,在网络上撞入了我的眼帘、渗透进我的心扉并让我惊诧与震惊。

程哲的家乡,岑山渡村名称的来历,是因处在新安江边,江上有一个岛屿,仿佛一座小而不高的山,因而得“岑山”之名;此山又宛若一头神牛,故而又谐称神山。后来又被称为“小南海”,皆是因为此山的佛庙很灵,可与南普陀媲美。岑山边上有个古渡口,可直通浙江各地,是新安江水道的重要码头,成为迁徽始祖落籍与徽商云游天下的重要枢纽。古有谚语:“新安江上水,可以濯我缨”。在碧波荡漾的新安江面上,一批批徽州人由此渡口,乘着大大小小的船直通浙江杭州,走向全国各地。各类徽商,正是在此集结货源,源源不断地把茶叶、木材等农产品输送到外地。因此,岑山渡,是徽商起源始发地之一。

小南海就位于歙县岑山渡之下,作为渐江之中四面环水的一座孤山,西高东低,把渐水一分为二。岛西峭岩绝壁,其东坡缓。此山上,怪石峥嵘,古树参天。有雄村在水、岑山中流、星岩礼佛、高树茂荫、徽王向海、绿岛泊舟、柘林牧歌、慈光劝学等古人吟诗作对中的八大景观,景色如画、风光秀美。

在这个美丽的江中岛屿上隋唐时就设有寺庙,现名星岩寺,历来香火鼎盛,钟鼓悠然,成为佛家中的一块圣地。后代的儒士们,也将此山作为天地与心灵合一的风水宝地,在此携壶沽酒,与友人同席共饮,然后,吟诗赋词、静心明志。其中,就有元代著名学者、歙县郑村人郑玉的留下一首《岑山诗》最为有名,诗曰:

巉岩出尘世,孤立泛层波。

树色连汐色,樵歌和棹歌。

水流分夹屿,罔断起重坡。

仿佛蓬莱境,真成跨鹤过。

这块风水宝地,孕育了一个素有“宰相故里”的雄村。因其村,背倚翠微,面屏竹山,有两条游龙般的山脉护左,又有如虎似狮的群山雄踞其右,更飘带状的新安江绕村东流,故而有“新安第一岛,徽州最雄村”之美誉。这座村以曹氏家族文化为主,仅明清两代,村中就有54人中了举人,进士及第者34人。如官至军机大臣有“父子丞相”四世一品的曹文植、曹振镛父子,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五年(1835),历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清王朝几乎有三分之一历史都在他们的影响之下,难怪人们称雄村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了。

村中还有被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王茂荫,以及中国对外海上贸易第一人王直等名人。雄村中古迹众多,底蕴深厚,巍峨壮观的“四世一品坊”、“大中丞坊”、竹山书院、慈光庵、桃花坝等古迹沉淀着雄村古老深厚的文化内涵。

天涯石刻者程哲就出生在离雄村,不远三里之内一个名叫岑山渡的村,是因坐落在岑山渡口畔,而得村名。

岑山渡村呀,那是怎么一派风景秀丽的风水宝地。此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前渐江似一条玉带环绕小南海东流注入新安江,村后群山环抱绿意盎然、蓬勃生机。

此村,东连雄村,南面渐江。其风水如太师椅形,被三山环抱,七峰相拥。远处的七座山峰相连如“七朵芙蓉尖”,山脉蜿蜒而来,在村北分作青龙白虎东西两支。东支为御史山(本名豸山),葬有先贤王茂荫墓;西支为蛇形山,葬有许国墓;村口为狮、象喝形。渐江中岑山兀立,环广六十亩,古木修篁,旧有星岩寺。此寺原名周流寺,因村中盐商程芝稑等人,在扬州参与接待驻跸茱萸湾行宫的康熙皇帝时,进呈《岑山寺图》,由康熙御书“星岩”额及“山灵钟瑞气,溪色映祥光”楹联,而改名。可见,岑山渡村程氏一脉的厚重底蕴。

岑山渡村发源于北宋末年,古时,村前设渡埠,故遂名岑山渡村。

曹姓先居,后有王、汪、张、程诸姓陆续迁入。元至正年间,程姓已为村中主体。村中程姓承篁墩程氏统宗祠,以新安太守程元谭为始祖,从歙县槐塘迁移而来,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史志记载,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士族纷纷南迁。东晋大兴初年,程元谭以镇东军谋、襄州刺史身份,出任假持节新安太守。任职期间,程元谭悯农爱民,尤其大兴三年(公元320年),曾捐出自己的两千石粮食赈济灾民,深受民众爱戴。故当其任满离任时,民众争相请留,晋元帝获悉后下诏褒奖并让其留任新安太守。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程元谭卒于任上,享年七十八岁。晋明帝赐葬新安郡城西十里驿路旁(今歙县郑村镇向皋村冷水铺),并赐其子孙宅田于黄墩(今屯溪区篁墩村)。

“岑山程,亦贾亦儒多才俊”。这句广传于徽州俚语,表明,自元朝程氏一支迁徙到岑山渡立村后,至明清两代,进士、举人林立、商贾遍地,已成为历史文化名村。村中出进士12名,进士有程文正、程湜、程湄、程喈、程梦星、程崟、程锡琮、程文球、程沆、程在嵘、程晋芳、程元吉等,其中,程文正、程梦星为父子进士,程湜、程湄兄弟为同科进士。举人10名(武举2名),其中,乾隆十七年(1752)举人程竣任台湾县知县。贡生有13名,非科举出仕有17名。非科举出仕部郎中、职方司、员外3名,道台2名,知府、知州 5名,知县3名。村中乡贤中,出过不少文人墨客、画家。其中,程晋芳参与修《四库全书》,著有《蕺园诗》、《春秋左传翼疏》等十多部176卷,藏书5万卷,家设刻坊首刻吴敬梓《儒林外史》行世。而村史记载,程哲、程庭、程梦星等,皆有诗文、画册、音乐著作传世。

在岑山渡村这座人杰地灵的程氏村庄中,难怪,我们的崖州知州程哲不入流,一个曾经的六品小知府,在家族方志记载中,只以画家而略注,让人怜惜。

在岺山渡,是程氏族人“耕读传家”典范村。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之誉称。村中央至今还保留了一条小巷叫“中书巷”,是以程晋芳曾任清代内阁中书的官衔而得名。他是岑山渡程氏因明代监察御史程材弹劾宦官刘瑾、谷大用、马永成而得“清廉御史”名誉的后孙。

村中程氏宗祠内原有十余块匾额,诸如“四世一品”、“四世进士”、“兄弟进士”、“同胞进士”等,这些显赫的背后,见证了岑山渡村程氏族人寒窗苦读的经历与辉煌,也凝结了岑山渡程氏族人植根于内心的文化基因。然而,当时光如驹由元明朝转入清代中叶时,这座村的程氏族人,却纷纷东下扬州,走出了一代代的著名盐商大亨。一批批从岑山渡村走出来的徽商,足迹遍及沪、杭、苏、浙等地,并繁衍至江苏扬州等地,当今扬州大姓程氏,皆为清朝岑山渡村盐商后裔。发家致富后的盐商们,便纷纷荣归故里,改造祖屋,修堤建桥,开办学堂。现在岑山渡村中余存的十余幢古宅,户户相连、家家相通,那鳞次栉比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氏老宅,在夕阳西下时,依然还映衬着盐商们当年富裕的余辉。

崖州知州程哲,就是在这样一种自然地理人文的背景下,在岑山渡村长大。他的父亲,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由耕读传家迈向经商之路历史大背景中,走出了岑山渡村,而成为扬州著名盐商。

那么,程哲的父亲是谁?他的家族在岑山渡村有什么样的背景,他在扬州又以什么样的才情闻名于世?下期再叙!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