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这句话用在想买特斯拉的人们身上,特别合适——你总能等到特斯拉降价,慢则一个月,最短,可能只需要一周。

公布售价后的十几个月中,特斯拉的价格,已经降了7次。

“频繁降价,会不会影响特斯拉的高端品牌形象”,这成为了诸多网友讨论的话题。

但总体来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过得相当不错。

所以,几天前,当那个“2019年最惨的人”上节目,被主持人问到之前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蔚来超过特斯拉完全没有难度时,居然大方承认时,又引来了网友们的吐槽。

尽管最近蔚来过得不错,甚至很有可能从“最惨的人”到“最幸福的人”:

如果记性好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蔚来的股价大概在1美元上下浮动。

现在,它的股价是28.3美元,市值已经超过上汽集团,成为中国整车企业市值第二高的公司。

要知道,满打满算,蔚来成立的时间,只有6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让人觉得惊奇的是,近日,摩根大通将蔚来的目标股价,上调到了40美元/股

要知道,摩根大通对特斯拉的评价,都是“减持”。

而它看好蔚来的理由是“到 2025 年,蔚来将在乘用车纯电汽车市场所占比重会达到7%。

至于蔚来原本就专注的高端市场,则有可能达到 30% 的份额。”

但现在,还是2020年。

所以,这个“小目标”,又成了李斌身上新的“黑点”。

事实上,特斯拉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销量上。

9月24日,加州州长表示,“加州将在2035年全面禁止新的燃油车进入市场销售”。

要知道这可是对大排量汽车情有独钟的美国,这一政策的出现,是“特斯拉的胜利”,甚至可以说,特斯拉以一己之力,撼动了汽车行业“百年未变”的现状。

蔚来真能超过特斯拉么?

或者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真的能让中国,“弯道超车”吗?

01

2019年之前,有关特斯拉的消息,大都离不开“自燃”“股价暴跌”“市值蒸发”这些个词。

再加上创始人马斯克经常抨击媒体——2018年5月,马斯克在推特上痛斥媒体“自命清高”“伪善”。

他认为,特斯拉遭遇了媒体的不公平对待。

但有一点,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无法回避,那就是产能问题

特斯拉的全系产品,从Roadster、Model S、到Model X,都曾出现过推迟交付的问题。

而Model 3,是特斯拉的第一款大众款车型,特斯拉能不能从一个“想法让人尊敬”的小型汽车生产商,过渡为“实力让人尊敬”的常规汽车生产商,全看它的销量。

2017年底,马斯克预测2018年第一季度末,Model 3的周产能,能达到5000台。

这话说完,特斯拉的股票应声上涨,市场对于特斯拉,一片看好。

但3个月后,数据,打了马斯克的脸。

2018年,整个第一季度,特斯拉生产了9766辆Model 3,平均每个月,3255台。

这样的效率,让特斯拉Model 3的订单数,从51.8万辆,急速下滑到45.5万辆。

但即便如此,3255的周产能,45.5万的总订单数——处理这些订单,需要10年。

华尔街的投资者,也适时“补刀”,“Model 3车身材料发生变化,焊接技术也发生了变化,这会影响特斯拉的效率”。

并且,这还得是在特斯拉不推出新产品的前提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提振市场信心,马斯克给工厂定的目标是,每周生产5000辆。

特斯拉在工厂外部,临时搭建了一个巨型帐篷,在内组装了一条Model 3的生产线,并从其他车型的生产线抽调工人支援。

经过这么一番努力,特斯拉终于在6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如愿以偿地将周产量,提升到了5000。

媒体们立马跟进,询问特斯拉是否能够在长时间内保持这样的生产水平。

问题,并没有得到解答。

从2003年到2019年,过去的16年里,特斯拉已经让世人知道并且理解了它想干什么。

但它能干成么?成为了摆在所有人心中的一个问题。

也正因如此,特斯拉成为空头仓位最多的股票

马斯克的愿景的确很伟大,但很遗憾,他和他的特斯拉,没有能力完成它。

相比于特斯拉“供小于求”这种看似有些“甜蜜的烦恼“,大洋彼岸蔚来的困境,是真真切切的“生死局”。

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滑坡,2019年第一季度,蔚来的交付量较去年第四季度下跌56.1%,已经腰斩

对于蔚来这样的“新势力”来说,按需生产,是它唯一能走的一条路。

如果订单增长速度,跟不上产能爬坡的速度,设备成本、人员成本、运营成本,还是一分钱不少,照样花。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需求持续减少,和供应商的关系,也会变得微妙起来。还能不能以同样的价格拿到零部件,是否有更换供应商的风险。

这些问题,就像悬在蔚来头上的一把剑。

在这时,蔚来超越了特斯拉。当然,是在焦虑程度上。

02

上海超级工厂的建立,改变了特斯拉的命运。

中国速度的力量”,第一次向外商独资企业,完全地展示。

1月份动工,4月份开始建设主体框架,7月份设备安装完成,10月份通电,10月17日正式获批生产。

特斯拉所有关于上海工厂时间节点的描述都是,“早于预期”。

投产初期,上海工厂的产能为2000辆每周。两个月后,这个数字变成了3000辆每周。

疫情期间,上海工厂的产能不降反升,周产量从3000辆,变成了4000辆。

今年第二季度,特斯拉交付的90891辆车中,有三分之一,产自上海超级工厂。

产能提升,只是上海工厂给特斯拉带来的第一个好处。

更大的好处在于,它给特斯拉,挤出了降价的空间

首先是人力成本。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曾表示,“美国蓝领工人的平均工资大约是我们国内蓝领工人的8倍”。

单纯的比较人均GDP,似乎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2019年,美国的人均GDP为6.477万美元,而中国的人均GDP为1.03万美元。

相差6倍。

特斯拉在美国弗里蒙特的员工约有10000人,按照每人5万美元的差额,把工厂开在上海,要比把工厂开在美国,每年节约支出约5亿美元。

这些,都可以支撑特斯拉同其他品牌,打一场“价格战”。

在上海工厂之前,特斯拉只有一个整车组装厂在加州。这个工厂50%的零部件,都要从中国进口

2018年8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了针对价值16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的征税清单,其中就有特斯拉美国工厂组装中用到的电脑和显示屏。

当时特斯拉就曾向美国政府提出征税豁免申请。并且警告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办公室,这些零件在美国都找不到替代品,“寻找其他任何供应商,都会让Model 3的工期推迟18个月”。

现在,这些零部件的运费、储存费等费用,也都没有了。

上海超级工厂,为特斯拉配齐了产业链条,打通了上下游。

而这些省下来的成本,同样也是特斯拉的“空间”。

随着上海超级工厂产能的不断释放,降价,成为了国产特斯拉的动作。

从2018年11月Model 3公布售价以来,特斯拉共降价7次,价格降低约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的结果,是特斯拉的销量,碾压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

靠着上海工厂,特斯拉提升了产能,占领了市场。

而这些表现,也都让特斯拉的股价一路上涨。2020年7月,特斯拉的市值达到了2100亿美元,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车企业

特斯拉发展的最大瓶颈,解决了。

除了特斯拉,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另一个亮眼的数据,就是蔚来。

疫情期间,蔚来是唯一一个销量并没有出现明显下滑的汽车品牌。复工之后,蔚来每个月的生产和交付数量,都在刷新着自己的记录。

并且,蔚来的销量,并没有受到特斯拉的降价的冲击。相反,特斯拉的降价,反而增强了一部分用户对于蔚来的品牌认同感

在同样经历了难关之后,2020年,特斯拉与蔚来,都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遇。

03

2003年7月1日,特斯拉成立。

2014年11月25日,蔚来成立。

尽管时间跨度长达11年,但两年公司在初始阶段的节奏,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特斯拉的前两年,交付了2W+台车。

蔚来的前两年,交付了3W+台车。

特斯拉的前四年,经历了人事变动、资金紧张等困顿,一度濒临破产。

蔚来的前四年,同样也在经历这些。

特斯拉和蔚来,仿佛一对“红蓝CP”,活跃在新能源汽车行业。

尽管两家公司各有优势,在市场中的处境不同、位置不同。但蔚来现阶段所面对的问题,特斯拉全部都经历过。

从某种程度上讲,特斯拉,为蔚来指明了一些方向。

也正是因为这样“红蓝CP”的互动,电动车行业早已习惯了将特斯拉与蔚来放在一起讨论。

特斯拉的几次降价,蔚来,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相反,蔚来的销量,节节攀升。

而在连续降价之后,特斯拉的主销车型,已经同蔚来的主销车型,有了15万的售价差距。

这两个产品,已经不适合放在同一个细分市场讨论。

未来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特斯拉有足够的降价空间,这是它的优势。但与此同时,这种行为也伤害到了消费者的利益。

更为重要的是,品牌的认同度

特斯拉降价,可能会有不少人去买特斯拉。但想买蔚来的那部分人,还是会买蔚来。

双方的竞争态势的变化,可能要等到蔚来产品线的下一次更新。

特斯拉要做大众和丰田,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占领更多的市场。

而蔚来,要做BBA

中端电动车,买特斯拉Model 3,高端电动车,买蔚来。

很多人似乎不能一下接受这个表述,但市场的反应,更为直观和真实。

特斯拉和蔚来,会成为共同拓展中国电动车市场最重要的推手。但两家企业未来的路,已然不同。

在引进特斯拉,并且借助着中国市场与上海工厂,特斯拉不断刷新着自己的股价记录时,有人曾质疑过,“中国的弯道超车,还能否完成”。

中国,是不是在给别人“做衣裳”。

当加州禁用燃油车的消息传出后,人们甚至在感叹,特斯拉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汽车工业,进入了新能源时代。

中国造车新势力,和这样的对手竞争,还有机会吗?

而蔚来的发展,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无论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如何变化,这其中,一定会有一支“中国力量”。

你问我为何如此笃定?除了当下的销量、数据之外,更多的答案,藏在了蔚来过去2000多天里。

在这2000多个日夜里的大多时候,他们都在顶着巨大的压力,做设计,做研发,做测评。

产品不会说话。

但用户,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