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眉山苏家有三子,长子苏澹、次子苏涣皆好学,唯有季子最悠闲。

邻居看不过,交头接耳。父亲苏序不以为然,对流于田埂巷尾的传言笑而不语,偶有攀谈疑问,他总是回答:“非尔所知也。”

▲ 《溪山清远》局部 宋代 夏圭

季子名叫苏洵,的确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好学生。

天才体质的孩子们在 8 岁时,大都已经初显锋芒,他们不是写得一手好字,就是诵得几首好词,而年幼的苏洵,才刚刚开始读书。学了几天文章断句,作了几次古典诗文,还没摸到半点门路,便中途放弃了。

此后多年,游山玩水,他誓要做一个反面典型。

倘若没有后来的风采,苏洵放下课本、放肆出行的行为,只能被看作是撒野,但后来,文人们都将这位年轻人的洒脱游赏,当成是满怀壮志的远游,即杜甫式的壮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溪山清远》局部 宋代 夏圭

青年时光,经不住浪费,苏洵转眼到了结婚的年纪。乡里人都知道苏家季子“不学无术”,人人避而远之,不愿将女儿嫁入苏门。为此,苏母十分忧虑,父亲苏序生性豁达,劝解道:“缘分未到矣。”

1027 年,苏洵 19 岁,一门不被看好的婚事终于到来。

是年,眉山有三大家族,程家、石家和苏家。程氏原为北方士族,唐时随僖宗入蜀而定居眉山,此时家族中的程文应,官居大理寺丞,地位显赫。苏家最弱,先祖苏味道在武则天时任宰相,也是诗人,后被贬为眉州刺史,再往后的苏家,一路衰落,但因苏氏一门均乐善好施,受到邻里称赞,所以仍算得上名门。

与苏洵成亲的,是程家小女,时年 18 岁。

▲ 《溪山清远》局部 宋代 夏圭

有些遗憾的是,婚姻没有改变苏洵的人物设定,他如往常一样,终日嬉游,不觉发奋读书的重要,甚至坐到书桌前就头大。

1030 年,苏洵游成都,用随身玉环换得张仙师画像一幅,安置于家中,每日晨起日落焚香祷告,祈求得子。这大致是年轻时的苏洵,做得最认真的一件事。

也许是张仙师同学发挥了作用,当年冬日,他喜得一子,定名景先(八岁早亡)。如果你以为父亲的身份会激励苏洵,那就错了,世间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的游玩之路,这份逍遥的喜悦,还要再持续两年。

▲ 《洞庭春色赋》局部 宋代 苏轼

两年后,母亲病故。

突如其来的分离,改变了苏洵。他丢掉玩性,开始寻找一种叫责任的东西,此时的苏洵 25 岁,世人眼中,这已经是废掉的年纪。

要知道,23 岁的辛弃疾早已独闯金营,斩杀叛将,凡是有汉人的地方,便无人不知鲁人“战神”辛弃疾;唐寅则在 16 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25 岁拿下乡试第一,名动江南。

而苏洵,才刚刚拿起课本。

与他相似的,可能只有晚熟的文徵明。不过,读书这件事上,文徵明开始的还是要早一些,他从 19 岁起每日临写《千字文》,以写十本为起点,数十年如一日,即使屡试不中,也历练了沉稳的性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洞庭春色赋》局部 宋代 苏轼

苏洵虽然立志读书,但态度并不端正,他自恃天资聪颖,认为知识的获取十分简单,不必勤奋。

在经历过一次落第,被科考制度狠狠地捶翻在地后,他才彻底醒悟。

自母亲病逝至第二次落榜,6 年多的时光,苏洵一直闭门读书。他察觉到了科考的弊端,最终放弃了这条晋升之路。在文字世界里,他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开始居家竭力苦读,认真阅读先贤经典,考究古今治乱得失,不知不觉中,那个曾经只知名山大川的少年,如今竟有了无比宽广的精神世界。

▲《洞庭春色赋》局部 宋代 苏轼

期间,二子与三子相继出生,苏洵为其取名苏轼与苏辙。

轼,指的是车厢前端供手扶的横木。对一辆车来说,车轼似乎不及车轮和车轸重要,但它仍必不可少。苏洵想要提醒苏轼,才华横溢定会让他人觉得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则会招致嫉恨,“你应像车轼一样,即使处于显要位置,也一定不要张扬,做到无用之用。”

辙,指的是车轮碾过的痕迹。无论是功还是过,车辙都不会被牵扯,苏洵希望苏辙能够留下自己的位置,更要避免祸患。

▲ 《人来得帖》局部 宋代 苏轼

从外出游历,到居家“奶爸”,苏洵完成了蜕变。

他继续着自己的学习之路,细化、深化着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在课余时间亲自编撰了数千卷书,当作教材,以供儿子读书之用,他叮嘱道: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

意思是,读完这些书,修身与治国,皆可。

与外面学堂中教授的科目不同,苏洵并不在意科考内容,他提供的书籍,既包括古代名作,也包括当下名篇,其中就有文坛新星欧阳修的读本。

▲ 《人来得帖》局部 宋代 苏轼

1054 年,苏洵学习已近二十载,育儿也有十几年。

知县张方平读过其文章后,颇为吃惊,于府内设专座,日夜攀谈。他向朝廷举荐,迟迟未收到答复,于是对苏洵说:远方不足成君名,盍游京师乎?

苏洵接受了张方平的建议。两年后,他拿着推荐信,带着苏轼与苏辙去到京师,拜会了欧阳修。在读过他写的《衡论》、《权书》和《几策》等几篇文章后,欧阳修深深地被眼前的这位中年人折服,他立即向朝廷推荐了苏洵。

效果很显著,苏洵因文而大盛,士大夫争相传诵。那一年,苏洵 48 岁,苏轼 21 岁,苏辙 18 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新岁展庆帖》局部 宋代 苏轼

实际上,苏轼和苏辙正式出道之前,苏老爹已经先一步名动京师。

1057 年,待二人同榜应试及第,“三苏”更是火爆全国。当年,主考官为欧阳修,苏洵押题式的教学,对两个儿子的迅速出仕,帮助极大。

又过一年,宋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苏洵推托有病,不肯应诏。话音未落,他就带着全家南下游玩去了...

▲《新岁展庆贴》局部 宋代 苏轼

1060 年,52 岁的苏老爹在韩琦的推荐下做了些小官,最高职位是霸州文安县主簿,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

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唐宋八大家”里,苏洵官职最低,他凭一己之力将自己与两个儿子带进了文坛中,苏门一家三人,稳稳占去了“八家”中的三席。

1066 年春,苏洵病逝。

这一年,苏轼站在山峰上还未踏入沟壑,但苏老爹已在“轼”这个字里预见到了一切。

来源:LCA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