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和曾国藩是我国晚清时期相当有名气的两个重臣,可是他们俩对于清朝的忠诚却又毫不相同。曾国藩在湘军平灭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统领数10万大军。可以说曾国藩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影响当时清朝的半壁江山。曾国藩在世期间,确实有人劝说曾国藩称帝,但直到曾国藩去世,他也没有做出逾越礼制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袁世凯因为受到清朝高层的青睐,得到了训练清朝新军的权利。所以手头上拥有一支数万人的精锐部队,因为部队驻扎在天津附近,虽然人数较少,但仍然可以左右清朝的政局。比如当代就有人觉得,如果当时的戊戌变法得到了袁世凯的支持而不是出卖,那么变法行动很有可能是会成功的。我们不讨论这个说法是否有理,但就袁世凯以自身掌握的军事实力轻松推翻清政府,也可以看到袁世凯确实可以左右大清政权的能力。

那么为何这两位大清重臣,在对待清朝的时候为何观念如此不一?手握数万人的袁世凯就敢于掀翻清朝统治,那为什么手中兵力更多的曾国藩却不这样做?他到底在害怕什么?或者说他是在遵守什么承诺?

曾国藩受过的教育和品行让他更加遵循礼制

曾国藩在平灭太平天国运动当中因为组建湘军对抗太平军而大出风头,让很多人将他定位为武将。其实曾国藩是个正儿八经的文人,不是那种臂力过人,勇武雄壮的高大猛将。应该说可以把曾国藩归纳为儒将当中,类似于明朝末期的名将卢象升。

曾国藩可谓是从小遵从礼制,以传统学识一步步走上官场,23岁中举人,27岁成进士。其学霸的人设在其年轻的时候已经被定了下来,而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的话,曾国藩在官场之上,曾国藩就算不能坐上封疆大吏的位子,但一省之长应该问题不大。

而打小就耐心读书考取功名的曾国藩其本质比较内敛,食君之禄,必报皇恩。应该是曾国藩从政的初衷,而组建湘军理论上也是来自于这种忠君爱国思想的升华。爱国、报君恩是曾国藩的信念,也是他的底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反观袁世凯,其科举之路并不稳定,两次名落孙山。迫不得已借助了家中的关系,走了从军这条道路。他凭借在朝鲜的创新式管理,让他在清朝大佬之间声名鹊起。胆大,不拘一格,以自己的利益为先,加上书读的少,使得他的思想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所以推翻清政府统治,甚至是后来称帝,都是他这种性格特征的体现。

两者的所处军事政治环境完全不同

曾国藩组建湘军抗击太平军的时候,虽然大清已经处于晚期,弊病颇多,但仍然是天下的正统所在,民心所向。大清朝在风雨飘摇之间,内患频繁,外敌不断,却激发了更多的能人义士,为保卫国家正统而战斗。

曾国藩虽然在鼎盛时期,控制了很多地区,麾下精兵悍将十几万之多。但是环顾左右,曾国藩以一个汉族大臣的身份,统领如此多的兵马和太平军,必然为清廷所忌惮。所以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以及在北方战场上打击捻军的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不仅仅作为友军存在于湘军左右,也是作为牵制湘军过于膨胀的重要保障。

大清朝重用满族大臣的习俗由来已久,所以就算慈禧太后对于曾国藩如何重用,也不可能毫无顾忌的让曾国藩统领,十几万大军盘踞大清的财税重地-江南地区。毕竟在这个世界最经不起考验的就是人性!

而袁世凯所经历的时代处于大清最为虚弱的时期,在南方有孙中山烧起来的革命火焰,在湖北地区新军兵变,也让清政府恐慌不已。而这时候的清政府对于政治改革,一直缺乏诚意。可以说清政府被推翻,只是时间问题。

而如果推翻清政府,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对于袁世凯而言,只要收益大于风险,他就会毫不犹豫的去做。更何况袁世凯作为识时务的俊杰,推翻了清政府,还能在民间获得更好的声名,几百年的大清推就推了,如之奈何?

两者屯兵之处不同决定了政变的成功可能性也不同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军当中,从来不会率领自己的湘军在全国各地到处跑。其主要作战区域也是围绕着太平军占领的地区,不会随意越线,也很少肆意妄为。而它的作战区域也决定了湘军离清朝统治中枢较远,就算曾国藩想要兴兵造反,必然要率军北上,行军数千里才能到达京师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数千里的路程当中,必然少不了各地驻军的阻拦和围攻。而湘军周围还有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左宗棠的楚军,更别提在北方镇压联军的由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部队。从军事角度而言,曾国藩想兴兵起事就处于不利的位置。

而袁世凯从朝鲜败退回国以后,其再次崛起与天津的小战练兵。之后其官场历程基本上都在京津地区,没有太过于远离清朝的政治中心。加上他在清朝新军当中安插了大量亲信,可以说当时的北洋新军在某种程度上算是袁世凯的私军,当得起如臂所指这样的词语!虽然数量较少,仅有几万人,但指挥难度不大。

距离很近,而且军队听自己的话,所以袁世凯要推翻清廷统治,算得上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且几万人的部队在京津地区也是一股难以撼动的庞大力量,以突然的形式猝然发难,让清帝退位,难度并不大。

清朝对于两者的任用也有不同之处

曾国藩自从政以来,清廷对其一直颇为照顾。包括其组建湘军,打击太平军,清政府对于他的这种行为,不仅没有阻拦,反而多有褒奖。毕竟在清朝政府,一个汉族大臣组建地方性质的乡勇,是有一定的政治风险。虽然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政府开放了汉族大臣组建乡勇的权利,但这样做仍然可能会引起清朝政府内满族大臣的刁难。

而当时的清朝,最高统治者并没有对曾国藩采取什么特别措施。哪怕是曾国藩因为湘军大败,也没有过于苛责。仍然引导着曾国藩重建湘军,并最终成就了太平天国运动灭亡者的名号!而且在平灭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曾国藩主动裁军,获得了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好感。而曾国藩也得以善终,最终病亡。

而反观袁世凯,其人在朝鲜治军期间颇有成就。但是因为日军大举入侵,袁世凯化妆潜逃回国内。因此被清廷搁置在家良久,受人举荐才重新复出,通过在天津的小站练兵,再度崛起。但在慈禧太后死后,清廷担心他拥兵自重,就将其再度去官,留其于家中。

虽说起起落落对于这些大人物而言不算什么,但是清廷的这种做法对于正常人都会有私下的怨言,而袁世凯作为一个野心极大的政治家,能忍住和不生气是两回事。当形势所逼需要推翻清廷统治,他责无旁贷也顺势而为,毫无心理压力!

结语:不管是曾国藩还是袁世凯,他们都拥有颠覆大清政权这样的能力。但是真正下手的反而是袁世凯这样拥兵不多的人物,而非是可以影响整个江南地区,且统兵几十万的曾国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去各种各样的客观条件,他们的三观,以及人性让他们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曾国藩当得起半圣之名,而袁世凯却只留下功过两叙的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