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2020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原定安排。但中国人从来不会被困难打倒,我们奋斗的路一直在向前。

10月17日,是国家扶贫日。扶贫之路我们走得也很稳当。2015年以来,全国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00多万个,建设产业扶贫基地30多万个。产业扶贫已经成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减贫效果最好、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

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个村的美丽故事。

十八洞村:猕猴桃结出幸福果

山奇水秀的十八洞村,曾因交通闭塞,群众生活长期徘徊在贫困线以下。201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这里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使这里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历程中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村里人均耕地只有0.83亩,并且地块零碎分散,无法规模利用,他们就转变思路搞“飞地经济”,在县农业科技园异地流转土地1000亩,村民以产业帮扶资金和自筹资金入股,集中种植优质猕猴桃,2019年获得收益118万元。

十八洞的山泉水甘洌洁净,富含矿物元素,他们就利用资源入股,与企业合作建成十八洞山泉水厂,村集体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50万元。

这里自然风光秀丽、山林资源丰富、苗族文化保存完好,但这些资源长期开发利用不足,他们就围绕发展乡村旅游这条主线,按照农旅一体化的思路整合资源,着力打造“旅游+”产业体系:成立农旅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乡村旅游需要流转村民土地,统一规划开发;成立旅游开发公司,打包开发全村旅游资源、管理旅游产业;大力发展苗绣、黄桃、油茶、蜂蜜等民族工艺和绿色环保产业,为乡村旅游增色。

如今的十八洞村,旅游经济发展好,猕猴桃果产业旺。

柞水县:小木耳大产业

提到柞水县,我们便能想到总书记对小木耳大产业的夸赞,一度使其成为了“网红产品”。

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在2015年贫困发生率达21.85%,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88户553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新京报

但秦岭多宝,木耳就是其中一个。在金米村,通过采取“借棚还耳”、“借袋还耳”等方式,即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签订借贷合同,农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借棚还耳”、“借袋还耳”协议,村集体经济免费提供大棚和木耳菌袋,每季木耳采摘结束后,农户将成品耳上交统一销售,村集体组织将销售资金扣除借袋成本后返还贫困群众,贫困户无须资金就能参与木耳产业。让缺少启动资金的贫困户也能参与其中,每户贫困户都被吸纳进木耳产业,享受到产业带来的效益。

通过“借袋还耳”、“借棚还耳”,金米村将所有的木耳大棚和菌包认领到户,带动130户贫困户积极参与木耳产业发展,户均增收4600元,金米村的木耳产业越做越旺。

此外,柞水还搭建了木耳研发中心、大数据中心、原种繁育中心、培训中心及木耳主题公园、博物馆等平台,研发出了木耳菌草茶、益生菌、挂面等深加工产品。

小木耳,真的成了致富的大产业。

坊城新村:黄花就是“致富花”

大同市云州区坊城新村是一个由云州区西坪镇的大坊城村、西嘴村组成的一个易地搬迁村,这两个村子之所以穷,首要原因便是因为没有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

云州区种植黄花有600多年的历史,当地的自然土地条件适宜种植黄花,加上大同黄花角长肉厚,品质好,具有药食同源的优点,种植黄花亩收入可达8000元,相当于种玉米收入的10倍。但本村人却有各方面的担忧,不愿意种。增收见效慢,头年种、二年管、三年才见效、四年进入盛产期,虽然收入高,脱贫够不着。

图片来源网络

为了解决这一疑虑,村里及时成立了专业种植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加贫困户的形式,流转土地1000亩。每亩按照区里的政策标准,贫困户种植黄花可享受每亩每年500元的补贴,同时贫困户还可到合作社参加黄花田间管理打工挣钱,这项政策的落实解决了贫困户调产前三年没收入的担忧。此外还积极改善水利设施,实行病虫统一防治,组织黄花种植户投保,为发展产业扶贫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在2019年全村进入盛产期,亩收入达到了8000元,光种黄花一项,全村44户贫困户90口贫困人口全部摘掉了贫困帽子,实现了三年脱贫的目标。

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首倡之地,小小猕猴桃在山沟沟里结出了“幸福果”;陕西柞水县金米村的小木耳成为整村脱贫摘帽的大产业,总书记的直播带货更是让小木耳变成了“畅销产品”;山西云州区坊城新村的黄花产业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赞,昔日的贫困村开出了朵朵“致富花”。

国家扶贫日

向每一位脱贫攻坚路上的奋斗者致敬

编辑 | 杨轩

责编 | 康轩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