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所有的学问,在顶峰上都是相遇的,最高层的理与境界是融而合一的。佛道同源,医易同宗,一通万通。境界高的人,完全可以做到一法通,万法通

“纵有无数星辰可见,天空为一。纵有万千道法传扬,其宗为一。”它们都是不同时代所产生的智慧,以各色宗教、教义、道和文化色彩斑斓的点缀于这个世界,但是上师之道本质相仿

“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释道三家共同推崇的圣贤之道,我们今天就以儒家圣者王阳明天泉证道四句教为例,以点带面详解圣贤之道。

王阳明天泉证道,总结出了四句教,这是心学的大总结,大升华。四句教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善无恶心之体

佛家认为:善恶是没有分别的,是非是没有定论的。因为善恶起于心,是非生于评判。历史没有对错,人生亦没有对错,一切皆来源于心的评判。

《道德经》有言:“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就好比地上的一粒尘埃,我们会去判断它的善与恶吗?肯定不会。

再比如,当人们遇见一个貌若天仙的美女,心中就会升起“美”的评判,认为这是一个亮瞎狗眼的存在,可是如果真的叫一只狗子过来欣赏,它可能就会认为:这算什么?哪有我家小母狗漂亮。

佛家讲:不二法门,一真法界。六祖慧能也讲过:凡夫见二,智者了达。我们通常认为佛就是好的,魔就是坏的,但是实际在最高层次上,佛魔是一体的。

在度人上,佛的逻辑是用善行感化你,启迪你,接引你;而魔的逻辑是什么?魔的逻辑是:你不是不醒吗,你不是继续沉沦吗,好,那我就成全你,迷惑你,折磨你,摧残你,乃至整S你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顿悟了,一个人明心见性了,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魔在度你。虽然他不是这样的发心,但是事实上确实会促成这样的效果。从这个层次上来讲,魔度的众生不比佛少,而且由魔试炼与考验出来的人,往往是大觉者,有大成就。那么在这个角度上来讲,魔是坏人还是好人呢?是恶还是善呢?

所以说,看待世间万物,人生百态,主体不同,角度不同,结论就会大不相同。你分辨美人丑人好人坏人善人恶人,那就永远无法懂得“人”的本质,见识上有愚妄,情绪上就会有波动只有万物其一,物我不分,心灵才能真正安宁快乐。

庄子《齐物论》认为:物我齐一,是非、物我、生死、昼夜、福祸、吉凶、贵贱、荣辱、美丑、善恶,都没什么区别。一念不生,万念不在,空空如也。心中古井无波,便可自得其乐。

不论是佛家还是道家都在告诫人们要去掉“我执”,把“我”放下,把自己脑子里的条条框框都放下,把所有的偏见都放下,才能看到万物相同的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善有恶意之动

《天道》里芮小丹说过一句话:“有善恶分别的是人,不是天。”天地正是明白这一点,所以天不私覆,地不私载。世无善恶,善恶起于人心,我心若善,天下皆善。世间无对立,哪来善与恶。

我们引入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从前有一个乞丐,羡慕嫉妒每天坐在寺庙里衣食无忧,还受人膜拜的的菩萨。于是,菩萨主动与他交换位置体验并交代他:做菩萨最大的要求就是不能说话,不能现身。乞丐说:这好办到啊。

后来,有一个商人来拜求菩萨,保佑自己生意兴隆,不小心祈祷后把钱包落在了寺庙中。接着一个赤贫的孝子也来祷告无钱得以救治的母亲可以渡过此次劫难,后来感谢菩萨灵验高高兴兴带走了钱包。乞丐因为遵从菩萨的交代不能说话,最终都选择了沉默。

这时候一位渔夫也来拜佛,祈求佛祖保佑年年有鱼并海上平安。正好碰到回来找钱包的商人。商人猜说渔夫偷藏了他的钱包,渔夫很是冤枉两人争执起来。商人发誓要去控告渔夫的关键时候,乞丐实在忍不住现身并说出了真相。之后,很是简单,商人放了渔夫,又找到孝子,找回了自己的钱包。

乞丐自认为智慧高超、菩萨心肠,妄言超越菩萨而沾沾自喜。菩萨考核果断判定为不及格!原因出乎意料:商人富有,丢一袋钱不伤筋不动骨算不了什么。孝子捡到钱,却可以解救老母亲的性命,然而不幸的是母亲无药医治病逝。最不幸的是那个渔夫,如果那个富人揪住他不放并继续纠缠下去,他会晚些上海打鱼,也就避过那一场大暴风雨保住性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因缘果报,错综复杂,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善与恶,善行里有恶的一面,恶行里也有善的一面。一切自有安排,黑白本无善恶,善恶由心而发。

知善知恶是良知

虽说世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对与错,但是它也有一个最合适的善与恶、对与错。儒家贤者就是在告诉我们那个最合适的善与恶、对与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说是非善恶皆有因缘果报,但是如果我没有招惹你,你又为什么来伤害我呢?大家和平共处不好吗?

乱世菩提不问事,老君背剑救苍生。
太平佛门迎香客,道君归隐山林间。

自古以来,佛道两家对于战乱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佛家是不闻不问,道家是拯救苍生。

然而佛家这种对于战争的态度不闻不问的态度,应该说是饱受诟病。但是实际上佛道两家也只是两种心态的不同,并无高下,无分对错

再引入一个小故事加以说明:两个刚开悟的禅师一起出远门,他们身上背着方便铲。这个铲子有两个用途:一是可以方便生产;二是路遇死生灵方便埋葬。他们走着走着看到前方有个死尸,一个禅师视而不见,跨过去接着赶路;另一个禅师则停下来,便念阿弥陀佛,便挖土把他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看到了就问他们的师父,你的两个徒弟都开悟了,为什么对于同一件事的处理方式如此大相径庭,到底哪个做的对呢?师父回答说,埋他的那个是慈悲,不理会的是解脱,各有道理,无分对错。

这则故事是说,世间万物都是一个矛盾的集结体,没有对错的衡量标准,凡事做到无愧于心,足矣。

同样,面对战争,佛家就是持有“无善无恶”的态度,即使这个世界乱做一团,我也要为世间保留一方净土,为有缘人留存一方清净之地,为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留存一丝安宁与祥和,为那些寻求灵魂归宿的人们指引一条解脱之路。

道家就是持有“知善知恶”的态度。虽说平时道家子弟大都清静无为,淡然于世,通俗点说就是那种“爱信不信,别打扰老子修仙”的心态,但是每当大灾大难,天下大乱之时,道家子弟也总是会重出山门,维护正义,拯救苍生。

这也就是王阳明所倡导的“致良知”。在这里儒道就合一了,出世与入世也就合一了。这是一种对公平与正义的坚守,也是一种从心底里发出的呐喊:天下可以乱,但是老子绝对做不到冷眼旁观。

为善去恶是格物

“格物”通俗来说,就是做事;用宗教化的语言来说,就是修行。

王阳明自“龙场悟道”以后,一生先后平定宸濠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创立“阳明心学”,这都是其在世间秉承着内心的良知,知行合一的做事,而为善去恶,匡扶正义。

王阳明在临终前,他的学生问他,有何遗言?对绍兴稽山书院的那帮学生,对余姚龙泉寺里钟天阁的学生们,对家里还只是一岁大的孩子亲生骨血,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事情?

如果换了普通人的话,这个时候应该千思百念,重重席卷而来,可是阳明先生听了只是展颜一笑,淡淡的说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而光耀了千秋万代。就是我这颗心是光明的,那就够了,还需要说什么呢?说完,含笑而逝,他的灵魂,他的伟大就此永远诗意的栖居在我们这片中华神州大地上。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阳明心学”?因为我们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立在这天地之间,不能辜负自己的人生,不能辜负这段人生的岁月。虽然它匆匆忙忙,转瞬即逝,但是人生当有人生的意义,生命当有生命的价值。

用“心学”的智慧去指导,去引领,去塑造我们的人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自然就会呈现出来。

结语

学习圣贤智慧,体悟“内圣外王”之道,不能只是让它流于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它找到内心的的光明,打破生命的桎梏,奠定人生的格局,然后获得行动的智慧。

感悟与践行这种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沉淀下来的那种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心上行,事上练,知行合一。”遵从自己内心光明的指引,践行着“内圣外王”的圣贤智慧,就可以开始一段塑造人生的旅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