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位网友分享了一则视频,故事是学生考试考了100分,于是中午吃饭的时候老师便亲自给他们喂饭,让一旁的其他学生们羡慕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师还回应:没办法,谁让人家考100分呢,必须VIP待遇。

给学生“喂饭”虽然是件小事,老师却饱含情意。视频短短30秒时间,引起了许多网友的点赞和评论。

首先,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这位男老师可以给考100分的学生奖励喂饭,是满足了

学生们内心的一些需要。

心理学家雷珀曾做过一个实验:寻找一群喜欢绘画的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承诺“画得好的学生,就会得到东西的奖励”;第二组则告诉学生“我会非常期待,经常看到你们的优秀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组学生都很高兴地去画画,唯一不同的是得到的奖励不一样。第一组是物质奖励,第二组是精神奖励。

当实验进行到第三周时,两组学生的表现差异巨大。第一组学生的绘画兴趣就明显降低,而第二组学生却依然对绘画充满兴趣。

并且这个实验反复多次进行,得到的结果居然惊人地一致。

可见,精神奖励方法对人的激励更加有效。而视频中那位老师,显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激励他的学生考高分。

其次,那位老师鼓励学生好好学习的初衷是好的,通过正面鼓励,可以有效影响孩子的行为方式。但正面鼓励,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我们平常认为的赞赏、表扬、奖励等。

是不是正面鼓励,主要看效果,即用了这些方法后是否对孩子长久有益处。

第一,我们教育孩子从小要学会独立,自己的事情能够自己做,减少对大人长辈的依赖。

但是那位老师用喂饭的方式,会给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导向,“原来我只要考得好、足够优秀就能有人伺候我,连吃饭都不用亲自动手。”

我曾经在网络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一位博士毕业生从小读书成绩就很好,因为他读书好,所以父母在他成长过程中一直都包办了所有的饮食起居,甚至吃饭都要把碗筷端到他的面前,吃完饭也都帮他收拾。

这样的结果在读书阶段还没有看出问题,可博士毕业后到了工作岗位上,就只剩下一些理论知识,关系到做人做事方面的职场工作都难以适应,比如复印附件、寄快递等基本操作。

从这个角度来说,难道这不是家庭教育给他带来的一些伤害吗?

第二,老师作为学生的重要影响人,在学校里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关注,有深刻的影响。

就拿视频中那位老师来说,他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示范这种行为,其影响的并不止那一个学生,而是一群学生。

其他的学生也都会觉得读书成绩好是一件可以被拿来交换的“东西”,他们的注意力潜移默化就放在了读书的“功利性”目的上,而不是聚焦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虽然短期内看不出什么影响,可是长期来看,也许这种“正面鼓励”的做法是好心办了坏事,反而令这些学生没有学习的内驱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在最后

虽然这位老师的做法上有些瑕疵,但不得不说,这位老师是真心在为学生考虑,并且敢于在教学上实践,依然要为其点个赞!

各位朋友,您对此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