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涅金

「凡是人们被迫在极端贫困中生活的地方,都是人权受到侵犯的地方。共同确保这些权利受到尊重,是我们庄严的使命。」

这是反饥饿倡导者若瑟·赫忍斯基的箴言,他也是国际消除贫困日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自1992年开始,每年的10月17日,都成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时刻。它反复地告诫我们,贫穷不该成为这世上的疾病。

很多人,或许会用「穷病」来形容贫穷,而在今年的10月17日,一部上映的影片因此显得格外应景。这部名为《秀美人生》的作品,讲述了一位最美丽的女孩的故事。她用生命履行了「我们庄严的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赫忍斯基那振聋发聩的宣言显得有些难以触及,那么《秀美人生》的主角黄文秀,仿佛只是我们身边的一位朋友。在她的身上,在这部以她为名的故事之中,宏大的主题熔铸到了有血有肉的人物之中。

黄文秀是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女孩。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的她,来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她在那里改变了许多贫困人民的命运。但在2019年6月,在黄文秀返村的途中,一场山洪淹没了她的生命。

这几行轻飘飘的文字,难以表述这场沉甸甸的悲剧。但她那宝贵的生命连同灵魂一起,治愈着这道名为「贫困」的伤口,表征着这场无法重复的青春。

在这个人人涌向城市的时代,黄文秀的回归似乎成了某种温柔的叛逆。从她到这个村子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经成为了所有村民的家人。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常常指责村官老廖,向他质问那些村里的事情。

成为书记,就要为村做事。她为百坭村付出的辛劳,甚至超越了许多本地的居民。白日外出奔忙、夜里伏案工作,曾是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每天的日常。

我们从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只是为了让自己和世界变得更好,而黄文秀只是选择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角度。在「感动中国」的人物序列里,她代表的是一段伟大的故事,而在《秀美人生》里,我们看到了动机、坚守与奋斗的全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要做这样的事情?」总会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她为我们提供了最朴素的答案。因她出身农村、拿过助学金,回村扶贫只是「知恩图报」。新来的扶贫组成员,或许不经意间说出了事实,对她来说,「过去的生活经历,构成了现在的内生动力」。

但是,这或许只是她的立身之本,而她的行事之道要更令人动容:「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

她只是笑着说了这一句话,但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它的重量。扶贫攻坚、小康生活的愿景,总是出现在报纸、电视与各种媒介的文本之中,但它们不是顺理成章的概念,因为这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

黄文秀望着自己车上两万五千公里的里程,笑谈这是自己「心中的长征」。她用这种方式,为自己的扶贫之旅注入了跨越时空的意义。这是一种回到历史的谦逊,也是一种与历史同构的雄心。

无论是黄文秀,还是影片中公开招聘村干部的政策,都成为一种属于新时代、年轻一代的希望。村民们都将年迈的老廖当作「树洞」倾吐衷肠,但倾听苦难不等于消解苦难,正是黄文秀的到来,让切实的「排忧解难」成为可能。

这是一部很难拍好的电影,但导演《秀美人生》的苗月完成了这个任务。这位导演一向擅长「不一样的主旋律」。对她来说,以小见大、举重若轻已经成为了影像风格的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是讲述中国石油人的《西圣地》,还是同样聚焦于扶贫的《十八洞村》,都在主旋律的基调之上,讲述了足够贴近观众的动人故事。她的影片总是告诉我们,主旋律并不是悬置的概念,它也可以是每个人生活中的痕迹。

《秀美人生》中的方言,贴合着当下中国电影注重地域表达的方向,因此,黄文秀的故事不仅是个中国扶贫故事,也是一个属于广西的故事。明亮的影像与敞亮的方言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充满希望的叙事形态。当饰演黄文秀的朗月婷说着「得不得」(可不可以)的时候,她已融入到了广西叙事之中。

在苗月与朗月婷的诠释之下,我们看到的不再只是「黄文秀」这个伟大的「形象」,而是一个足够鲜活的个体。当然,以小见大的「大」,也同样囊括在这套叙事网络之中,得到了多维度的传达。

住在山上祖宅、不愿迁徙的老银匠,代表着坚守传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

对他来说,每天让马儿送孙子上学,已经成为了一种来自过去的执念,它代表着传统社群的生活方式。

那么,如何让这种方式与现代生活共存?

因为家里贫穷,让女儿工作而非上大学的父亲,表征着当下农村教育存在的症结。那么,我们如何在协助女儿上学的同时,又循循善诱地改变这种既存的家庭教育理念?

对于因「懒」致贫的黄大贵,虽然年轻力壮,却因脚病和愁绪终日宅在家里。若只是为他发放救济金、不解决此后的就业问题,难道不是治标不治本吗?

苗月通过这组各异的群像,呈现了简单的「扶贫」二字里繁复缠结的一系列议题。在这部影片里,它们天然地构成了最强烈的戏剧性矛盾。上述的那些问号,要比虚构作品里设置的悬念更难回应,而它们却是最真切的真实。

同样是扶贫,不同人群面对的问题截然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不愿被扶、有人扶了也无用,或许正因如此,贫困问题才屡见不鲜。

在这样的情境下,黄文秀那种「扶贫必扶志」的信念,成为了处理难题的钥匙。

她接纳每一个人的问题,为他们寻找最独特的扶贫策略。她找来熟识的橘树专家,想方设法治好果树遭遇的虫害;她为冲头丧气的黄大贵找回离家的妻子,甚至为他想出种植中药材的「重生」之策。

有人会离开这片土地去往城市,但最终选择留下来的人,就像那位坚守山顶的老银匠一样,也应该得到尊重。但是,他们需要依靠这片土地,依靠那些橘子与药材,找到自己的求生之道。主动脱贫,是一件比被动扶贫更困难的任务。

在得到大学校园的启迪之后,她自己也来到农村,成为了全新的启迪者。

对她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件扶贫工作,这也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体认的情感交流。他们不止是扶贫对象,也是村里的家人。

这种对于情感的尊重,无疑也是《秀美人生》想要传达的东西。

它不仅是黄文秀一个人的人生,也是百坭村的村民们的人生。黄文秀像是一阵唤醒这片土地的美妙歌声,她让我们看到了这里最原生的力量。

两万五千公里的长征,当然不止属于一个人。

不止是黄文秀,黄大贵、老银匠以及所有走出困境的村民们,都在心中走过了一段漫长的旅途。他们都想要与时代一起前进,我们只是需要帮他们一把。

在影片的中远景镜头里,黄文秀与乡野空间的互动,构成了这部作品最本质的影像质感。百坭村原始的风光,以及村民们原始的激情,与她那最本真的心灵构成了互动。

黄文秀与她的组员面对着闪着亮光的笔记本电脑,在村内祖宅的原始空间伏案工作的场景,或许是影片中最动人的画面之一。

这些属于未来的人们,想要捍卫属于过去的东西。

这部电影其实也做着同样的事情。它要让我们这些属于未来的观众,一同捍卫黄文秀这段不应逝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