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云是"五虎上将"之一,但是赵云的功绩和名位却并不能够与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四个人相提并论。这也是赵云这个人物在现在网络论坛上造成巨大争议的最重要原因。但是实际上,古往今来对赵云的评价都非常高。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评价就是赵云"有古大臣之风"、"不独名将而已"。那么赵云对刘备集团有过怎样的贡献,能够得到如此的盛赞呢?

赵云的军事贡献,其实史料记载的内容划了划了,也能凑出不少。但是有一个特点,含金量不高,而且很多都不是出自《三国志》的正文,而是出自不知道作者是谁,很有可能是赵云亲友的《云别传》。像《云别传》这种史料的权威性当然不比《三国志》,不过裴松之在引用《云别传》的时候并没有予以反驳,所以也不需要过多的质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云的军事贡献,首先是在刘备被曹操击败,投奔袁绍的时候,打着收拢溃兵的旗号招募新兵,在袁绍眼皮底下搞小动作;而后是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的"长坂坡之战",刘备看到曹操追兵追上来后撒丫子就跑,把老婆孩子落在下面。赵云本来可以跟着刘备一起跑,并没有什么硬性命令要求他怎么做。但是赵云还是主动去乱军丛中找到并且护送刘禅和甘夫人。这次护驾之功的影响力可谓巨大。

后来刘备集团的两次重要战役"益州之战"和"汉中之战",赵云都有所参与。在"益州之战"中,赵云跟随诸葛亮、张飞等人一同入川,独自攻取江阳、犍为两郡,不过这两个郡有多少守卫力量还很难说;在"汉中之战"中,赵云又打赢了一次局部战役"汉水之战":黄忠出去抢曹操的军粮逾期不回,赵云带着几个人出去找黄忠,遭遇曹操的大部队。曹军追杀赵云到蜀军军营,赵云使用"空城计"逼退曹军,又发起佯攻导致大批曹军士兵溺水而死。这可以说是赵云的成名战。

在刘备去世之后,丞相诸葛亮成为蜀汉实际的领袖。赵云作为老将也被赋予重任。在蜀汉建兴六年(即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也是最有机会,最寄予重大期望的一次。赵云在诸葛亮一伐时独当一面,率领大军与曹魏西线主将曹真对峙,给诸葛亮赢得攻略陇右的机会。可惜的时候陇右部分的马谡拉胯,把重要的据点街亭给搞丢了。所以诸葛亮一伐才以彻底的失败告终。在一伐之后赵云就没有军事上的表现机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评价三国人物时,提到关羽、张飞这样的人物,往往称赞他们的勇武,将其视为猛将的榜样。而对赵云则不然。人们对赵云的评价更加全面一些,用原话来说比较贴切,就是"自是大臣局量,不独名将而已。"不仅将赵云视作良将,还视作名臣。这源于赵云在其他方面的表现。

首先是赵云的谨慎个性,保证自己不犯错误。《云别传》中有两个例子可以参考。一是赵云做桂阳太守的时候,故桂阳太守赵范将自己的寡嫂樊氏许给赵云。赵云以同姓为由拒绝了这个请求。原因是因为赵云心中明白,赵范并不是完全归服刘备,不值得信任,后来赵范果然逃走;另外就是在"博望坡之战"中,刘备擒获赵云的故旧夏侯兰。赵云为夏侯兰求情,却不敢与夏侯兰亲近。从这两件事上就能看出赵云的慎虑,所以刘备对赵云非常放心,以家事相托付。

其次是赵云的道德。关羽骄傲自矜,张飞轻视士卒,都有性情上的缺陷。而赵云在性情上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人,而且还有与士人相符的道德标准。刘备消灭刘璋占据益州之后,到了众将士"分赃"的时候。有人提出江汉成都内外的房屋、田地分赐给将士,赵云本来也是受赏赐的一份子,但他还是反驳这个建议。认为在面临外部的巨大威胁的情况下,应该让益州人士安居乐业,让益州局势趋于稳定,才能够得到益州的民力,来支持兴复汉室的事业。赵云的观念虽然有些得罪人,但也是无私的表现。

最后是在整体的战略上。在"襄樊之战"失败之后,刘备就把最主要的矛盾指向偷袭荆州的关羽,甚至不惜试图与曹丕握手言和,违背自己的根本目标。刘备想要兴兵伐吴,遭到很多部下的反对,其中就有赵云。赵云从大局出发,提出趁曹操去世,曹魏人心动荡时迅速进攻关中,居高临下东进洛阳(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战略,反对刘备陷入与东吴的战争泥潭。但是刘备没有听进去赵云的话,赵云本人也受到冷落,"夷陵之战"就没带上他。虽然刘备伐吴大概率不是单纯地为关羽报仇,而有其他理由,但是从结果上来看,或许赵云的策略更加理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体上来说,仅从野战的功绩上来看,赵云虽然履历还算比较丰富,但是缺乏有含金量的大仗,其成名战"汉水之战"甚至没被记载在《三国志》当中。不要说跟关羽、张飞比,跟黄忠比也尚且不如。但是赵云有优于关、张的地方,"还田宅以系民心"、"不纳赵范之兄嫂"、"舍吴而专事魏"等事件体现了赵云的谨慎、公正、远志以及大局观。这些内容让赵云的形象更加丰富趋于完美,也是同期其他名将所缺少的东西。所以历来对赵云有"古大臣之风"的评价。

在现代的网络论坛上,常常能够看到对赵云的质疑、贬低甚至讥讽;而在古代对赵云的评价却相当之高,甚至有些时候还要超过关、张之流。这种对比鲜明的情况是如何产生的呢?小编个人归因于对圣贤、对英雄的态度的变化。古代士人非常推崇圣贤,推崇尧、舜、禹这种道德上的榜样。赵云这种"三分之完人"当然比较符合士人的胃口。

而今人多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喜欢推崇有能力、有成绩、有功业的历史人物,而忽视他们的道德标准。比如秦始皇、曹操等人在古代声名狼藉,但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提升。赵云符合古代士人的胃口,但终究是成绩不足,所以不被今人所看好吧。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