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源自【全历史·全古迹频道】

作者:箭逐云-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在卧薪尝胆的艰辛复国后,终于称霸东南沿岸,消灭吴国。

野心勃勃的他,不会放弃任何一丝成为霸主的机会。

因此,他决意北上,迁都琅琊。带领8000死士、300艘戈船,就浩荡的从会稽离去。

《越绝书·外传记地传》:“句践伐吴,霸关东,徙琅琊,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

但,这个琅琊,到底是哪个琅琊?是山东的那个琅琊吗?还是位于安徽滁州的那个琅琊?

我们可以首先排除位于安徽滁州的琅琊。此处的琅琊山,古称摩陀岭。

到了唐大历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搜奇探胜,听闻传说琅琊王司马伷曾率兵驻此,才改名琅琊山。

后来,又因为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而名扬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山东的琅琊,则有两个,一个位于山东胶州;一个位于青岛。在青岛的琅琊镇,自古便在齐国境内,两者相比之下更为北端。

要想迁都于此,也就是必须直接消灭当时夹杂在齐越两国间的莒国。而且必须直接打进齐国境内置都,怎么看来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春秋势力分布图

比较有讨论价值的,是位于南端一点的胶州琅琊台。 它在春秋时期便是莒国的重要城市。

甚至于,莒国的都城介根就位于胶州东南,与琅琊台比邻。到了战国时期,齐国吞并南面的莒国,琅琊台更成了齐景公时常出游的地方。

《晏子春秋》:“齐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修则夫先生之游?”

也就是说,不论是在春秋还是战国,山东胶州的琅琊都从未被越国占领。

更何况,琅琊是春秋战国时期极为重要的五大海港之一,莒、齐两国是不可能轻易将这种战略与经济城市轻易交出的。

就算越国成功占领了胶州琅琊,那为什么在灭吴之后,不见任何攻打莒国的记载。

战国势力分布图

唯一能解释的只有,勾践迁都的琅琊根本不在山东,而是另有一处名叫琅琊的城市。

位于今浙江省北部连云港市内,有一处锦屏山,旧称“琅琊山”。凌云港市东连岛,更有一块“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根据《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秦始皇曾登临琅琊,龙心大悦而留下石刻。

“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

如果说,越都琅琊位于连云港,那么,关于一起勾践北迁都城的记载就都能成立,而且,也不会有这么多历史矛盾的现象。

连云港的越都,现在被称为九龙口古城址,又可称为尾矿坝遗址。古城周长约5公里,三面环山,东面朝海。朝海的一面有半月形城墙,现残存高度为10余米。

古城址周围还有春秋晚期及战国时期的居住地遗址:二涧遗址、孔望山古城、土船顶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重要的是,当地发现有大量越国的印纹陶片。并有祝丘古城、临沂古城、北沟头古城等作为都城的屏障。

如此说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勾践在消灭吴国之后,迁都琅琊。 并且以此为据点,前后共经历8代国君,历时224年。

期间越国一直非常强势,坐稳东南霸主之位。 一直到越王翳,越国内部开始动荡,越王图霸无果,只得南迁吴(苏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