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桂梅

1

父母对你做过伤害最大的事是什么?

家庭,一个充满高浓度爱恨情仇的地方。

近几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我们对原生家庭的讨论也越来越热烈,从“父母皆祸害”,到“原谅父母”,“与原生家庭和解”,不管是哪种观点,似乎都在叙述着同一个内容: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都受到来自父母的伤害。甚至有些人的童年经历,堪称灾难。

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对你做过伤害最大的事是什么?

网友A:

我父母极度重男轻女,家里好吃的好玩的都是为弟弟准备的,只有弟弟吃剩的玩厌的才能轮到我。工作后,我每月给家里2000元生活费。现在快结婚了,父母没给我准备任何嫁妆,因为没钱,但他们却给弟弟买了两套房。最令人气愤的事,我妈知道我快要结婚了,早早就把我的房间收拾干净,把我的衣服、画板,所有东西通通扔了!

网友B:

我五年级时有一次我爸叫我,我正在做作业没回应,他叫第二声我才应,他把我叫到跟前,边骂边狠狠地踹了我一脚,我双手撑地,结果手掌骨裂了。我爸却说:“看你人高马大的,怎么一点都不经打,浪费粮食!”我妈说:“你就是不听话,你要认真听话,你爸能踹你?!”

网友C:

我妈非常情绪化,如果她心情不好,看到茶杯没摆好位置都要骂我一顿。经常一边摔东西一边骂,摔茶杯,餐具,椅子……看到什么摔什么,骂得也特难听:“懒得要死!喝了水连茶杯都不摆好!还读什么书,不如去死!”更要命的是,你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心情好,什么时候心情不好,整个童年我每天都过得战战兢兢。看到我妈就像老鼠见了猫。

网友D:

爸妈为了生儿子躲计划生育,躲到大山里把我生下来。出生那天刚好下大雨,我爸看我是个女孩,差点就把我扔到汹涌的溪水里,幸好我妈阻止才捡回一条小命。在我6岁前,我爸从没放弃把我送给别的家庭抚养。但因为我太难养,他们都把我送回来了。

一个个画面感极强的描述,隔着屏幕,也让人背脊发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要原谅父母是一种执念,劝别人原谅可能是防御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这些画面非常熟悉,来自父母身体的虐待或精神的伤害,刻骨铭心。但我们的教育从小就告诉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对父母,我们只能有爱和感恩,如果对父母有不满或怨恨,那都是不对的,是要招人唾骂的。

但内心对父母的不满或怨恨又那么真实,于是,你只好把眼前的父母合理化: 他们小时候也有很多创伤,他们也很不容易。

或压抑自己:他们那么艰难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恨他们。

或者向父母认同:是我太差,不配得到父母的爱。

靠着这些坚硬的盔甲,我们把被父母捅得鲜血淋漓的伤口艰难包扎,好不容易活到了今天。

运气不好的,你刚包扎完伤口,父母就把它揭开,狠狠地踹上一脚,再撒上一把盐。如此反复,几年下来,你发现自己满身都是化脓的伤疤,要不了命,却活得难受。

当你慢慢长大后,你变得身强力壮了,翅膀也变硬了,那些原来坚不可摧的盔甲开始慢慢松动。

多少次,你用连骂带喊,或明或暗,或用n年都不联系的方式准备找父母一一清算时,内心却总有两个声音把你扯得七荤八素,一个说:“他们这样做父母太过分了!我要找他们算账!”另一个说:“算了吧,他们已经尽力了。”你无比分裂,想找个人倾诉一下,结果你才刚开口,对方立马劝你:“你怎么能对父母这么不满呢?你要换位思考,他们把你养大送你上学,也很不容易的。即使他们有错,也是为你好,你要原谅他们……”,巴拉巴拉,你郁闷至极。

劝你要原谅父母的人,他们真的不是不能共情,也不是不知道你和父母之间发生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太懂了。他们曾哭过你哭的,痛过你痛的,他们也曾被父母伤的体无完肤,六亲不认。你对父母的愤怒会勾引起他们对自己父母的愤怒,为避免自己把父母打趴了,他们要先堵住你的嘴啊。

所以,劝你要原谅父母的人,大概率和你同是天涯受伤人。

他们用劝别人原谅父母的方式来防御自己对父母的愤怒。

3

把父母摆上神坛,是对父母的攻击

我们总说,父爱如山,母爱伟大,父母的爱是世上最不求回报的爱。我们的文化,把父母摆在了神坛上。坐在神坛上的我们,不容分说被要求像神一样对待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像一道咒语,让很多父母无奈地过度牺牲自己。似乎你做的某件事,做的某个决定不是从孩子的利益出发,你就是不称职的父母。

当然,成为父母自然要让渡一些自由和个性,但到了一切都要为了孩子的程度,无疑是对父母的绑架和攻击。

很多父母特别是母亲有了孩子后,事无巨细每天围着孩子转,彻底放弃了学习和成长,再加上养育孩子确实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和财力,于是,很多父母把自己感动了,觉得自己生个娃再把它养大就是伟大,这也为自己对子女的为所欲为获得了免死金牌。

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对孩子说: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跟你爸(妈)离婚了!”

“要不是你,我用得着这么辛苦吗?!”

“我辛辛苦苦为了你,说(打)你一下怎么了?!再说,我还不是为你好!”

承受着父母攻击和谩骂的孩子,自然愤怒不已。

我们把父母摆在神坛上,委婉地攻击父母,让备受攻击的父母又为攻击孩子获得了更多的出口,而愤怒不已的孩子又被教育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继续把父母供奉在神坛上。

于是,很多父母,花一辈子等待孩子说谢谢;很多孩子,花一辈子等待父母说对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却谁也等不到。

原谅父母,也无从谈起。

4

谁需要原谅?

可是,细想一下,谁需要原谅?是我们自己?还是父母?

我们的父母,曾是单纯的孩子;我们,也曾是懵懂少年,可能也是孩子眼中一言难尽的父母。我们的孩子亦然。

作为一个个体,作为家族中的一员,我们的父母,我们,我们的孩子,都在完成家族冥冥中派遣给我们的任务,这些任务,不以我们的意志转移,甚至很难被我们意识到。我们都在为家族独特的延续做着贡献,或好或坏。

如果祖孙三代在某个时空维度上相遇,三个长大成人的青年,他们有着各自的生活,各自的伤疤,各自的使命,四目相对之下,谁又该原谅谁?谁又需要谁的原谅?

5

承认伤害

所以,当我们把“原谅父母”当做一个问题来思考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个值得探讨的事情。

原谅并不是每日自省三遍,被老师天天思想教育就能做到的,它甚至不能被当事人的意志控制,被教育或反思出来的原谅,是对父母愤怒的防御。

我们曾被父母伤害,他们曾让我们遍体鳞伤,让我们深感痛苦,绝望,愤怒,无助,他们是我们成长中的坏客体,这是事实。如果我们的防御太强,压抑太深,对父母的愤怒和憎恨无法被自己感知,无法被他人看见和理解,无法哀悼曾经的伤害,对坏客体的原谅也无从发生,也无法在现实层面原谅父母。

心理学者孙平说:“原谅绝不是忘却,一笑置之。恰恰相反,原谅的基础是记忆,记起发生过的事件及其伴随的情绪,并以此记忆为基础,做出不再让此种行为再发生在自己或所爱之人身上。”

当我们能直面曾经的伤害,并努力不再让这些伤害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让自己处在一个比较轻松自如的状态,对父母的怨恨便会相应的降低,原谅可能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