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多福”是中国人的传统认知。古代生产力低下,医疗水平有限,如果哪家只生一个孩子、或者少生孩子、没生孩子,一旦孩子夭折了、夫妻俩老去了,老两口无人赡养,生活必定十分凄苦。但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比古代高了不是一点半点,于是生育观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第一批“丁克家庭”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逐渐出现的,距今已过去了三四十年,按照这个时间计算,当初不被人理解的80年代丁克夫妻们差不多已经六七十岁。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在他们这里并不受重视,那么,少了孩子的丁克家庭,生活究竟如何呢?

翻阅许多资料后发现,这些丁克家庭也分成不同的类型:一是自愿丁克,二是被动丁克,三是“白丁”。所谓“白丁”,就是指丁克夫妻维持这种生活很多年,结果有一方反悔,想要个孩子,于是夫妻感情出现问题,闹离婚,一拍两散,想生孩子的一方重新结婚,白白丁克了。

曾经有网站做了丁克夫妻调查,发现“白丁”人群中反悔的一方以男性居多,占了68%。而在“夫妻双方谁丁克的愿望更强烈”一项中,女性占54%,男性占26%,夫妻双方都十分坚持不丁克的只有19%。当然,这个数据的调查范围有限,所以只能用作参考,不能概括全部。

但80年代丁克夫妻的分享十分有意思,这里只摘取两对。第一对是60年代人,姐弟恋,女方比男方大了5岁。当初两人走到一起就克服了重重困难,婚后,夫妻俩坚持丁克,想出各种迂回的办法拒绝长辈催生,到如今两人都已经“赋闲在家”,女方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己丁克是因为不喜欢孩子,早年当姐姐照顾两个比自己小5到8岁的弟弟太费力。老了以后她开始捡起年轻时的兴趣爱好,每天弹古筝、或者“赶时髦”去咖啡馆看书。以前看到亲戚家的孩子活泼可爱,也不是没想法,但还是坚持下来了。但她认为这种模式不适用于所有人,很多人冲动丁克后,夫妻感情都出现了裂痕,这种事对夫妻双方的精神世界都有高要求。

第二对是70年代人,女方出生于沿海城市,家境富裕,跟老公结婚后生活也比较优越,谈及生活时,妻子分享了两人的“规律生活”法——他们也怕生病,所以每天坚持正常作息保养身体,平时遛遛狗、浇花种菜、出国旅游、自得其乐,但两人也不能确定80岁以后是否会反悔。早些年,他们承受的最大压力就是父母亲戚的不解,但日子长了,这种压力就没了。

资料显示,1993年,美国的6180个家庭中,就有3400个家庭没有生育子女,丁克现象十分普遍。通常来讲,丁克家庭有几个普遍性特点:收入稳定、消费水平高、以事业为重、观念自主等等。当然,也有受经济条件制约,而被动消极“丁克”的。总体分析起来,丁克家庭也是有利有弊:

有利的地方是物质生活会好一些、夫妻俩感受到的自由度更高一些、没有孩子,对伴侣的依赖会更加强烈,很多夫妻因此感情更好;但不利的地方在于,很多人选择“丁克”后想法依然不稳定,给伴侣造成困扰,年纪大了身边没有孩子照顾,不太方便,偶尔也会羡慕别人家的儿女,自己家里气氛相对冷清一些等等。

身边就有30岁以前立志不生娃,35岁观念改变赶着生娃的例子。很多大夫也发现,近年高龄产妇人数有所增加,不少都是以前坚持丁克、人到中年后夫妻感情变化才生的,著名主持人春妮就是如此。看完“丁克家庭”的分享可以发现,鱼与熊掌确实很难兼得,只是“不育文化”必定对人类繁衍不利,从这方面看,选择“丁克”也需要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