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年情未了

郑世兴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之后,心里却犯了踌躇。365天在人的一生中也许只是弹指一瞬,但有的看似平平常常的一年,却是一段难以忘却的岁月。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博山区蕉庄公社整整工作生活了365天,这一年虽没有轰轰烈烈的事发生,然而,这期间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却令人刻骨铭心。

赋闲在家,静坐书房,展卷阅读,有时却沉不下心来。泡壶茗茶,品尝那或酽或淡的苦,闻着那飘来飘去、若有若无的香,思绪便回到了几十年前,似乎心灵深处有一股情流在涌动在奔腾,才有了把这段过往记录下来的冲动。

1963年4月,我奉命从一家驻博山的市级医院调往城西北的蕉庄公社卫生院。这里是1962年刚由淄川区磁村划归博山的。 蕉庄,东面文峰山、凤凰山延绵为岭,西面瑚山、油篓台连峰成脉,南面双旗山、双峰山抄手相抱,北面汪溪水库碧波映天。卫生院在公社驻地蕉庄北门以外约200米的地方,范阳河从卫生院西边几十米处自西南往东北方向穿流而过,然而医院只是一排平房,当时连个院墙都没有。站在房前,一眼就能望见被称为蕉庄桥的清雍正四年(1725年)重建的洪济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济桥 摄影 韩祥龙

我报到的那天,李荣长院长接待了我,并当即召集大家开会与我见面认识。原来我来之前这里共有8男6女14名工作人员。一排七间房子,东西两头分别是男女宿舍,其余5间是诊室、处置室、收费处和药房。然而,就是这些人却担负着全公社17个大队(村)2万人的医疗、预防任务。

为了便于开展工作,见面会后李院长带我到公社和驻地单位走访。公社书记李盛奎、社长韩杰,见到我们后,对上级派来一位年轻医生表示感谢和欢迎,并对我寄于厚望, 勉励我尽快适应工作生活环境努力工作。走访了驻地学校、粮管所、供销社和信用社等。

作者年轻时留影

回医院后,周克祥大夫笑着对我说:“见到供销社傅副主任了吗”?我一时没听懂他的意思,在旁的曹庆年大夫便说”老周,你就别拿我开玩笑了”。原来这里面还有个故事:曹大夫刚来时,也是到各单位走访,当李院长介绍供销社傅主任时,曹大夫问傅主任 ,“您贵姓”?“我姓傅"。“幸会,傅副主任”。从此,传为笑谈。每每听到这个段子,曹大夫并不反感。因为,他就是一位处事严谨、认真的人。在他看来,丁就是丁,卯就是卯,正就是正,副就是副。他为病人诊治更是如此。

当时全公社分为三片,蕉庄为中片,张庄、杨家庄、叩家、岜山等.为南片,北片为荫柳片,包括汪溪、尚庄、辛庄、李芽、楼子以及茜草峪和刁虎峪。医院除留一名医生值班,其他医生每天都到各大队(村)巡诊。除我和曹庆年,于明琦医生,药剂士房金秀以外,其他都是当地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院就诊者多半都是指名就医,进门就找熟悉的医生。一天,我在门诊值班,家属护送来了一位病人。病情较重,发烧,胸痛,呼吸困难。经检查,见左胸下部肋间隙饱满,听诊左肺下野呼吸音消失,叩诊呈实音。我断定为胸腔积液。便让护士取来针管,麻药,进行胸腔试穿刺,结果顺利抽出了淡黄色液体,随即将患者转往我原来工作的市结核病防治所,经透视、化验确诊为结核性胸膜炎(左侧胸腔积液)。

此事很快传了开来,有人说,没透视,敲了敲胸膛就知道有水……。从此指名找我看病的人多了起来。其实,做为一名临床医师,视、触、叩、听,这些物理诊断,是起码的基本功。但在当时缺医少药的农村,却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

后来我到荫柳片工作,一次有人请我到茜草峪出诊,爬了五里多的山路,进村后除了看完这位病人并进行了适当处置之外,不少人闻讯赶来,两个小时时间竟接诊了十几个病人。我正要起身回医院,只见有人拿来了鸡蛋,有人端来了豆腐,女主人竟然杀了一只老母鸡早早生火炖了起来,很快一桌丰盛的农家宴摆在了我面前,支书和一位长者陪我吃饭,此时,我早已热泪盈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当时卫生院没有食堂,当地人每周回家拿饭,平时都住在医院宿舍里。我们几个家不是当地的,只有到公社食堂就餐,因为出诊经常误了开饭时间,于是周克祥大夫家就成了我们时常蹭饭的地方,他夫妻俩都是部队转业,嫂夫人本是部队文工团的一名文艺战士,如今相夫教子,还要下地干活,三个儿子一个叫明新,一个叫明华,一个叫明社。连起来就是“新华社"。她摊的煎饼又薄又酥,如今想起来还垂涎三尺。

1964年4月,我突然接到调令,回博山上班。算来,一天不差整整一年。是领导特地安排我下乡锻炼?至今,不得而知。离开这天,全院十几名同志送我到路旁,几个年轻的同志已掩面而泣,这时周大夫突然一声"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反而使大家更加热泪满面了。

在那难忘的365天的日子里,我分享了与同事相处的快乐,目睹了乡亲们的艰辛、淳朴和真诚。这短短的一年,对我后来的工作影响却是深远的。真的很后悔早早离开了这个56年情未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