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精品不多,反过来说,如果写少了,基本就没精品了。乾隆爷一生爱好广泛,是一个有趣味的皇帝。就算乾隆从12岁就开始写诗,活到了88岁,就算他临死的时候还在作诗,也就是做了76年的诗,76年大概27000天,累计四万两千首诗,皇阿玛平均两天就要做三首诗,这是张口就来。全唐诗收录2000多位诗人的四万八千首诗词,而乾隆皇帝一个人差不多就做到了。乾隆的诗,唯一入选教材的是《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如芦花都不见。最后一句要不是纪晓岚给他兜了一句“飞入芦花都不见”,以乾隆这水平就得是“十片十一片十二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写的不少诗就是农家乐,采花,采茶,麦子,盐工,客栈,松花江捕鱼……什么都写,虽然往往都挺白话的不过很有趣味性。乾隆难得一见的精品诗句: 夕阳野草见游猪。如果从诗词角度分析,这句诗就不怎么样。牛羊鸡等属于古典的田园牧歌意象符号,猪在古代很难进入这个符号体系,至多是陆游那种“丰年留客足鸡豚”那样作为酒宴食材提及。更不要说夕阳野草这样的丽景中,出现的不是人、马、鸟、牛、羊这样的被传统认可的符号物,而是猪。

直接写猪,而非陆游那样作为食材提及的,亦非打油诗之类(打油诗属于非正规的诗歌创作),我印象里没见过。不过我孤陋寡闻,没见过也正常。总之,猪在古代作为家畜不能不说很常见,但是有意思的是,猪的符号罕有进入主流认可的诗歌话语系统,一般诗人在创作时,总像是极力避免引入猪这个符号,即便田园诗,也大多是鸡羊之属。这句诗可以脑补出太阳临落山,金光满原野,绿草如茵,一群猪在草稞子里争相前进的和谐画面,远处随风飘携听得猪哼哼,弘历皇帝摇扇却看好风光。又俗又朴又安闲,不禁笑出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煜对比乾隆,李煜皇帝当得那么失败,竟然留给后世那么多作业,乾隆其实也有文学价值,那么多打油诗,那么多戏天子,包括碧螺春都是人家搞的,还不错,大俗也是大雅。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在位时曾多次下江南,微服私访,每到一地必享受几件美食,其言行在当地广泛流传。乾隆爷坚持多年后,终于因胃痛、胃酸、胃胀驾崩于故宫太极殿,享年八十八岁。

受限于教育、生长环境和眼界的局限性,乾隆很聪明,也的确做到了传统封建君主应该做的本分。但是放在当时的世界大环境,那就是罪过。你可以同情他,但不能认为他所做的就是正确的。就像一个生在大山里的老农民,一辈子没出过山,总是认为山里的生活就是最完美的,而且还要教育儿子孙子都不要出去,老老实实待在大山窝里就行。大山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一概不知,关键是,他也根本不想知道。你可以说他受限于生活和眼界的局限性,但唯独不能说:这就是他这一代人应该做的事。

他的所有功绩包括劣迹,大部分是在人力可控的范围内,乾隆把权力高度集中在手里,如果说他的一个想法,间接影响了中国未来的国运走向,这并不夸张。而他的思想行为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有理有据,不是天马行空胡来的,是他井然有序的“因”一步步的造成了未来的“果”,这个过程也是必然,而且井然有序的。由于乾隆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和思想熏陶,几乎决定了他不可能像彼得大帝那样大刀阔斧地进行社会体制的改革之类。全部罪责由他一个人来担当,肯定是不恰当的,但作为一个高度专制的封建皇帝,他也有部分不可推卸的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喜欢“广施恩德”,曾经批示说沿海居民生活不易有走私盐货者40斤以下免罚。然后这个棒槌条款下去之后老百姓击掌庆贺,人均搬运39斤盐上行下效以报皇帝热肠,乾隆为此大怒。年轻时更是血气方刚,有乡民工匠聚众闹事,官员前往镇压,因怕乱子更大只鸣空枪示警。乾隆得知后,怒斥“此等刁民就是放一两枪伤人又如何,不用刑则不知畏惧。”乾隆不是清宫剧吹捧的明君,但也是个会治国的君主,他错在身份,是满族皇帝。如果他是大明皇帝,分分钟吊打同样长期待机的万历和嘉靖。所以,总的来说他其实还是个有趣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