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这个词,在中国算是独有的一种解释,因为圣人并非神仙精怪,也不是信仰传说,而是真实存在的人。他们因为自己的成就和卓尔不凡的经历,成为了历史上一个特殊的评价。这个评价只有在后世的评说中存在,而当时的人和他本人是无法知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说来,“圣人”的评判标准到底是什么?很多人的看法不一样,比如大家公认的“武圣”是关羽、“诗圣”是杜甫、“医圣”是张仲景、“药圣”是李时珍、“谋圣”是鬼谷子等等。这些人之所以称之为圣,还是强调了他们在所在领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并且开辟了自己的学说或者引领了一种风潮,所以大家称他们为“某圣”。

而春秋战国以后的千年,可以直接称为圣人的其实有两个半人。

第一圣,孔子

孔子的先祖是宋国贵族,后来他的父亲叔梁纥逃亡来到鲁国。叔梁纥是一位有名的大力士,并且在战争中非常勇敢,相当出名。只可惜,叔梁纥一直没有儿子,直到66岁时才娶了20岁的小妾,生下了孔子。

孔子从小家境清贫,长大以后逐渐显露才华,并且在创办私学后名声大噪。传说孔子有弟子3000,贤者72,他的弟子们很有才华,都成为了难得的人才。公元前496年,55岁的孔子因为朝政内斗离开鲁国,带领弟子周游,而这次著名的周游也开始成就他的名士生涯。

孔子创建了儒家学派,他所推崇的儒家思想注重“复兴礼仪”和“诚信孝悌”。他的语录还被弟子们编著成著名的《论语》,不断影响着后世几千年来人们的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孔子一生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历经坎坷,他的才华和能力不能得到当时君王和朝廷的认可,也没有地方施展,虽然名声显赫一时,可是在当时并没有受到过多的重视。他能文能武,剑术和箭术都非常了得,身材高大,力气不小,用后世的眼光看是一个“全才”。所以,综合他的学术思想、成就和个人才能,后世称他为“孔圣人”。

当然,孔子的思想并不是指拘泥与“礼仪”的重要性,他的智慧和眼光同样卓越,比如说《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一位拥有3000位弟子的老师,竟然可以做到这种谦逊而好学,其中蕴含了非常多的人生道理。

第二圣,王阳明

王阳明是明代大家,他将“陆王心学”这一学派进行清晰的界定,并且发扬光大。传闻王阳明天生奇异,他母亲怀胎14个月才生下他,而他出生之前,他祖母还梦见天神。直到5岁,王阳明还不会说话,但是却异常聪慧,甚至可以默记家中所有书籍。直到有一云游僧人路过其家,拍了他额头之后,王阳明才开口说话。

王阳明虽然入了仕途,却一直不太顺利,在1506年时更陷入宦官斗争,不但被贬还被追杀。在经历过生死后,王阳明在贵州龙场进行了思想转变,史称“龙场悟道”。

1522年,王阳明因为父亲去世回乡,受邀开始在书院讲学,而正是因为他开始教授弟子的原因,他首次开始提出自己的学派思想,主要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的思想主要是挑战了封建思想,强调了个人思想主动性的强大力量,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理论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甚至时至今日,很多人把做到“知行合一”列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知行合一”并不是简单的说到做到,而是强调了“知”和“行”的同时存在,既要相互包容,又要相互存进,这才能达到“合一”的状态。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不但影响着中国数百年的历史,更是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地,成为了一种普遍受到推崇的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史》对于王阳明如此评价: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

意思是说:整个明朝,文臣用武,谁也比不上王阳明。王阳明在遇到危难和困惑的时候,依然可以做到心清而神稳,不但判断极为准确,而且可以做到眼光全面,考虑周到,虽然他有天资聪明的原因,可是这也全靠了他对“中庸之道”的把握。

王阳明不但著书立说,而且一生虽经历数次生死、大灾大难,可最终因为自己的军功和成就当上了兵部尚书,两广总督,去世后被封为侯爵。一生善始善终,聪明智慧,思想成就,各方面都十分优秀,所以称之为“圣人”毫不为过。王阳明的著作也很多,比如《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几本书都被后世奉为经典。

半圣,曾国藩

曾国藩此人主要强于识人用人,按照我的看法就是情商和智商都非常高。曾国藩虽然出身平民,又考取的功名不高,却靠自己的“败仗”一路升官,最后成为晚清中兴名臣。

曾国藩与左宗棠相比,在官场十分顺畅,在义军纷起之时,曾国藩奉旨开始了团练,并且兼顾了剿灭当地土匪的职责。曾国藩为人十分狠辣,凡是抓住的土匪均被直接削首,甚至连审案都免了。后来,很多地方听闻曾国藩的名字都心生恐惧,还给他起了“增剃头”的外号,意为杀人心狠,犹如剃头般轻松。

后来,义军逐渐壮大,攻势十分厉害,曾国藩奉旨专注于平叛。虽然团练而来的湘勇比绿营军优秀而素质高,可是曾国藩根本不会带兵打仗。再加上义军将领十分善战,义军将士勇猛异常,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勇团练、清军水师、绿营陆军数次惨遭大败,甚至有几次曾国藩都险些被俘。

可是就在这样不断的失败中,曾国藩却一直在升官。这不仅是因为当时的清朝没有人才可用,而是曾国藩一直“棋高一着”。曾国藩每次大败,都会站在船头跳水自尽,被救后又声泪俱下,发誓报仇。然后上书朝廷请罪的同时,又详细描述自己的功勋和处置。在咸丰帝看来,曾国藩数次大败虽然有所不足,可是全是因为形势所迫,“无奈”而败,所以数次免罪,又数次提拔。

同时,曾国藩处在晚清官场时也是“如鱼得水”,他先是拜入军机大臣穆彰阿门下,在穆彰阿的悉心指导和暗中推动下,曾国藩在皇帝面前成为了“才干”代表,很快得到提拔。在平叛时,他又深得咸丰面前的红人肃顺赏识,极力提携他,这才升上了两江总督。

曾国藩1838年中进士才升翰林院小读书郎,仅仅过了22年,就当上了封疆二品大吏,期间可谓是极为“迅速”。其同期的左宗棠,在此时还仅仅是一个毫无品级的“幕僚”。曾国藩以文官身份,用军功得到数次升迁,成功攻占“天京”,最后还主办洋务,谥号“文正”封侯善终。

其实纵观曾国藩一生,他不善军事打仗却善于“谋人”。他可以在仔细分析好局势后,往往可以用独特的眼光和思维进行策略布局和实施,该出手时绝不犹豫,而不该出手时甚至连问都不问。曾国藩的家书中很能体现他的智慧眼光和格局意识,而他“识人相人”的高明之处收录在《冰鉴》里,被很多人倍加推崇。主席曾评曾国藩: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意思是:近代人里,我最佩服曾国藩了。其实在当时,曾国藩的手下兄弟,曾国藩的同僚,远在千里之外的上司,他们对曾国藩都产生了很强的信任感,这是因为曾国藩的眼光独到、识人善用和极强的自律意识深深的影响了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正因为曾国藩当年狠心打击了当地土匪,又最终成功压制了义军,攻破天京城,后来受到不少人的诟病,甚至背负很多骂名。虽然很多人对曾国藩的看法不同,可是曾国藩的智慧和眼光却是无可置疑的,也许正是因此,褒贬不一,甚至太多人骂他了,所以才称他为“半圣”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