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有这样一位书法家,他面容丑陋,手指畸形,却写得一手好书法,这个人就是祝枝山。

祝允明(枝山)是明代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也是引领吴门书派崛起的第一位领袖人物。王世贞曾说:“天下书法归吾吴,而京兆祝允明为最,文待诏微明、王贡士宠次之。”祝允明是一位多才多艺、技艺高超又书风多变的书法大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祝允明在被起用前,因怀才不遇的痛苦、焦躁、烦闷的心情几乎到了极点。53岁那年夏天,他常常因此而失眠,一连作二首《壬申夏夜不寐》及《醉》等诗篇,诗中充满了惆怅和泪痕。对于一个仕途失意的文人,老庄的出世、魏晋玄学以及宋人的游戏人生的思想,更容易被接受。

这种思想不但反映到祝允明的诗文,同时也反映到其书法作品中。他通过诗文书法来宣泄压抑的情感,同时也表现出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技艺。祝允明去世前后就出现不少伪造他书法的鹰迹,这是书法史上一个突出而典型的实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评论家安世凤在明末已指出:“希哲翁(祝允明)书遍天下,而鹰书亦遍天下。”可见祝允明鹰书之多在晚明已造成很大的问题,给鉴藏者带来极大的困难。

文徵明引用蔡襄的话说:"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至行草"。而祝允明也正这样的书学历程,早年多写小楷,中年后渐至行草。其实历代许多书家都持学书楷书为基础,继而再涉及其他书体这一主张。

文徵明跋《祝希哲草书赤壁赋》中说:"今世观希哲书,往往赏其草圣之妙;而余尤爱其行楷精绝,盖楷法即工,则薬草自然合作。若不攻楷法,而徒草圣名世,所谓无本之学也。"

显然,文徵明认为祝巧草书成就的不凡跟良好的楷书基础是分不开的。清蒋衡在《跋〈祝京兆真书过秦论报燕王书〉》中也持同样的观点:

"昔人善草书者必先工楷法,楷工则规矩备,善草则使转灵。楷工而不能草由于天资鲁纯也,若不能楷而徒习草则点画狼藉必流于怪僻矣。张旭草圣传,而书《郎官碑》极端槽,吾于京兆此册亦云然。"

可见,祝允明是极备楷法的,可与张旭《郎官碑》楷法相媳美。祝允明一生对于小楷的临摹笔耕不缀,足可见祝氏也是极其注重楷法的。他在楷书方面也颇有私得,自论楷书有十:"血、骨、肉、筋、员、直、平、方、结、构、变",并称"十者备,谓之楷书"。

这也是祝允明对于楷书的书写提出来的审美要求与标准,在他的审美感受中十个要素缺不一可,着实体现了他对于作楷的高要求、商标准。而这样的审美方式无不从古人中汲取养分,因而临摹古人小楷贯穿了他整个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沿晋游唐”作为学书的渠道,并非只取法晋唐,由于今与晋唐相去甚远,因此除了直接师事晋唐法帖外,还需要从宋元人的法书中寻根溯源。祝允明认为虽然“永兴匀圆,率更劲瘠,琅琊雄沉,诚悬强毅,与会稽分镳”,但却都有着祖宗本貌。宋代诸家也是如此,虽然各自有不同的师法对象,如“子瞻骨干平原”,“鲁直自云得长沙三昧”,却是“诸师无常而具在”,“具”则是指晋唐笔法大体具备。

因此“沿晋游唐”是学书的基础部分,并不是学书的全部。我们从祝氏大量的临作与创作中可以看出他的身体力行。因为李应祯诮赵孟为“奴书”。祝允明对赵孟的态度,可间接反映他并不赞同他岳父的“奴书说”。

祝允明三十六岁时,就临摹过赵孟的小楷《过秦论》。甚至在他六十三岁时,见到赵氏所书《圆觉经》后,不禁闭关月余以敬书。在他看到赵氏所书《唐集百首》时,赞叹其“书法俊秀,用笔的羲、献之妙”甚至在船上忆摹起来。从祝氏这一系列的行为中,不难看出自始至终他是非常看重赵氏书法的,认为赵孟在法度渐丧之时,能够扶大厦之将倾,更给出“不有子昂,孰回其澜”的高度评价。

对于祝枝山的书法艺术,很多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有人认为,他的书法师法赵孟、褚遂良,并从欧、虞,因此能够在艺术上超过王羲之。但是有些专家也不同意,比如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认为:“祝枝山的狂草在宋人影响下,又自成一家,但是论起成就,显然要弱于张旭、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