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儿

“妈,我能不能不去啊?不想出门,不想走亲戚!”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知道亲呢?都好久不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见就不见呗,也就你们老年人整天亲戚挂嘴边,我们才不吃那套。”

看着儿子甩手关门的身影,李女士陷入了沉思,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春节没能出门,如今趁着十一儿子在家,李女士就想把春节的遗憾给补上。谁知儿子坚决反对,认为自己放假就是回来休息的,走亲戚太累,他吃不消。于是就有了上面这场对话。

“走亲戚不就去坐坐,说说话吃吃饭,到底有什么累的?”

揣着疑惑,李女士私信了我们平台,表示自己儿子毫无亲情概念,动不动就要断亲,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她甚至怀疑儿子小时候经历了什么不愉快,所以才如此排斥走亲戚,言语间的焦虑看得我哭笑不得,只好跟她解释类似的案例没有一万也有八千,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这样,实在没必要想太多。

事实上,无论是已经成年的年轻人,还是尚在读书的小孩子,面对亲戚来往总透着不情不愿。走亲戚不再是一件欢乐事,而成了年轻人愁眉苦脸的源头。

那么,以人情著称的中国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心理学家的解释很科学,一起来看下吧。

▲外部环境对感情维系的影响

①亲密关系具备更新换代性

“亲属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基于血缘的;同事、同学间的亲密关系是基于业缘的;邻居、身边好友的亲密关系则是基于地缘的。”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感情是需要持续性维系的,哪怕童年时渊源颇深,但随着孩子本身成长过程中更新换代的人际关系,原本根深蒂固的感情就会被逐渐代谢掉。

说白了,人的心就这么大,有人要进来就需要请人出去,尤其性格内向的孩子,心里的至交好友寥寥无几,一旦缺乏联系,再想维护的时候就非常艰难。有些年轻人就会直接放弃,甚至会因为不愿意面对那种陌生感而选择断亲。

②亲情的本质是利益交换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这是我小时候看到的一则寓言故事,一针见血揭露了人与人交往的本质,别说亲戚了,就算是父母与子女,交往时一样会受利益关系困扰。

而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喜欢独处,缺乏利益交换的主动性,毕竟时代已经改变了,有手有脚就能活下去,没有必要为了人情而勉强自己交往,这才有了过节也不肯走亲戚的情况。因为在年轻人的认知里,自己不会有求人的时候,同样也不希望对方求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③独生子女家庭带来的影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我国因为计划生育的推行诞生了一大批独生子女家庭,家族上下三代人围着一个孩子打转,养成了这批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更喜欢独来独往。

要知道,我们跟外人相处的时候,难免要顾及他人的感受,哪怕是出门看个电影,都要参考同伴的意见,更别说日常跟亲戚相处的时候了,怕是吃杯茶聊个天都要思来想去。

心理学家认为,老一辈重视亲情,为了加深联系自然能忍。但年轻人不同,他们本身就是被宠着长大的,受不了这种瞻前顾后的亲情关系,索性全部拒之门外,反正一个人也能活很好。

▲父母如何改变孩子的心态

①增加双方来往的次数

以李女士的情况为例,一年之中,她只有在春节和元旦会带孩子走亲戚,一年两次,若是遇上特殊情况,那就只有一次,每家最多坐三四个小时,就要匆匆离开。

“小时候经常耍,关系好,长大了搬家了,这才往来少了。”

虽然李女士给的理由很充足,但屈指可数的交往次数就是带不来深厚的亲情关系。孩子对待感情的亲疏远近是由交往次数和距离决定的,想要孩子知道亲,家长就要多多提供双方交流的机会,延长相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懂得亲情可贵。

②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很辛苦,背着房贷车贷辛苦工作,还可能找不到对象,承受可能孤独终老的压力,这一切都让他的个人休息时间大幅度减少。

而跟亲戚相处时,难免会有多方面的比较,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学习成绩上,来自亲戚的关怀总会变成父母的唠叨,孩子回到家后压力更大了。

因此,心理学家提醒各位,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相处氛围很重要,孩子没有压力了,才会向往下一次的走亲戚。

高级育婴师,心理咨询师,原创育儿漫画文章作者,欢迎关注【小屁孩儿】,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儿童发展,时尚教育,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