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兄友弟恭",然而在王朝,这样一个词存在的可能机率几乎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男人,对于那个最高的位置要说没有任何想法那是断然不可能的,野心和欲望在慢慢膨胀的同时,骨肉血亲的地位也就变得微乎其微。

如果并不能够名正言顺的继承这样的一个位置,那么,只能靠抢了。譬如唐朝,这个延续两百多年,各项经济指标发展几乎达到顶峰的王朝,他的发展也并非平顺无波,这个盛世的开创也是伴随各种明争暗夺。李世民虽开启了"贞光之治"的繁华,但是这荣华的背后,也是踩着兄弟的血泪上去的。

作为一个君王,他确实是相当合格,后世评价相当的高,在他的治理下,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是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他的即位,却是一场豪赌,一次惊变。无论时间如何流转,玄武门之变一直都是大家所关注的,这个有为的王子,是如何在一个早上,默默的定了乾坤,结束了这么久以来你争我夺的局面,就此扎扎实实的成为了那个最高位的获得者?到底是李世民真的运气太好,还是作为哥哥的李建成实力太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这个最高位的名正言顺的第一继承者,李建成从来都不是无用之辈。作为长子,李建成听从自己父亲安排,独自去河东发展势力,发展的过程究竟是如何的心酸艰苦暂且不提,凭借人家能最后顺利统兵攻城,谋略就可见一斑,并且人家还能做到跟士兵同甘共苦,治军有度,就算是吃了人家路边的瓜果都要求士兵付钱。作为弟弟被父亲留在身边,帮忙父亲操练军兵。所以要说军事才能不仅仅只是李世民有作为哥哥也一样有,毕竟在从晋阳起兵攻打到长安的时候这两兄弟可是各自统兵一起攻打进长安的,兄弟两个人各自带队一左一右,相当默契的共同攻进长安。

在这开唐之功上,就算不能说,作为哥哥的李建成有得天独厚的头一份功劳,至少也不输给弟弟吧。可见两个人,在统兵打仗这一块,谁比谁都不遑多让。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后来作为弟弟,李世民会不顾一切的直接发起那场惊变的原因之一。毕竟有一个优秀如此的哥哥,怎么样都是会倍感压力,更不要说在同时攻入长安之后,自己父亲没有任何犹豫的就把自己哥哥作为最高位的继承人来培养,如果他不去争取,将来这天下也就顺其自然的由哥哥来掌握,跟他自然是没有什么关系了。

打仗两兄弟不相上下就算了,偏偏作为哥哥在政务这一块还是一把好手。都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个粮草的供给安排也是一门哲学。在局面还未完全稳定时,李世民被派去攻打关西,河东还有关东等地区,而他能没什么后顾之忧的放心上战场,跟这个在后面默默安排一应军需事宜的哥哥也是有着脱不开的联系。作为弟弟,只顾着往前方杀敌就是,后面如何收拾有哥哥一手包揽,安抚后方,调度粮草,这些看起来简单实则琐碎的事情,作为哥哥李建成做的相当顺手。

要不是对于政务真的有上心学习加上那一点天赋,要处理的这么面面俱到,可能还是有一点困难。所以说作为哥哥,可能他在军功这块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弟弟做的那么多,但是政务处理这一块还是相当有成效,如果两个人不是亲兄弟,只是萍水相逢的好友,或许两人相辅相成能开创更为辉煌的盛世也未可知,但是俗话说造化弄人,偏偏都生在帝王家,又各自在各自领域做的的极其出色。也难怪后来在成功登上位置之后,就算哥哥身死,他依旧极其忌惮害怕兄弟回来索命,还命自己麾下大将,日夜为自己守门,在后来两人年老身体实在没办法支持之后,就特意命人画画像挂在门上,继续为自己护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并且要说人才收割机,李建成也同样做的不差。李世民最后能成功坐上那个位置,跟他所拥有一干有才之人肯定有着脱不开的联系,毕竟一个人在怎么谋划思考,终究只是一个人,能得到更多有能力的人的帮助,做起事情来,才能有所谓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弟弟,他有他的魅力和手腕去领导一大批人,为他出谋划策,让他能一步步登顶。

但是作为哥哥,他也精于此道,并且作为太子,他招揽幕僚算是再正常不过,这一点上,又比弟弟更为有优势。毕竟提前培养自己的势力,选拔能忠于自己的人才,也是作为一个即将继任君王的必修课,所以在这一方面,李建成可以说是相当有谋略,当时他就招揽了李纲,魏征,窦轨,袁朗,唐临等人。只是后来在李建成身死,这些为他效力的人,逃的逃,死的死。大概是出于惜才之心,又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心胸,在后来李世民即位之后,又下令不诛连这些人,希望这些人能重新回来为他效力。由此可见,不管是兄弟两人当中的谁,对于人才还是看的相当的重,并不是刚愎自用的人,两人你争我夺了这些年,各方面意见都有不同,但是对于这一点确实莫名合拍。

不仅只是哥哥优秀,作为父亲李渊也是支持法统上合理的长子。在后来李世民跟自己兄弟争夺这个位置愈演愈烈时,作为两人的父亲,最高决策者曾经评价李世民典兵已久。所以说当时作为次子,他是真的不具有太明显的优势,兄长有才能是优秀又合法的继承者,而作为父亲显然也是相当支他哥哥,不然也不会一开始就没有犹豫的把他哥哥定为第一顺位的人选。

又或许就是为了避免后面出现这种两个孩子相争的情况,但是最后终究还是走到这一步。其实在那个时候,李世民选择发动这一场惊变,大概也是无奈之举,当时自己苦苦栽培的得力干将被拿下问罪,自己府内又是乱成一锅粥,依靠的人才被纷纷调离,当时不少朝臣诸如李靖又没有明确表态,只是观望,如果不尽快了结,谁也不敢想以后。到了这样一个局面,如果不是自己先主动出手,那么等着自己的结局就可想而知,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在那样一个看似平静实则杀机四伏的早上,他会对自己的哥哥痛下杀手,一箭穿喉,对于这个跟自己争了这么久,比了这么久的兄弟,就这样子了结他的性命,想必作为弟弟,他心中也是不好受的。

结语

李世民最终这一把豪赌,还是赌对了,这后来无上的权利,泼天的富贵都落入他手。在那样一个各方面条件对于他来说,都不算好的情况下,他还是能把握住最后的胜利,只能说他真的敢赌,也是真的有想法有谋略。后面能开启更为繁华强盛的王朝,从他登上这个最高的一步步谋算就可见一斑。毕竟在那种时候,但凡稍微出了那么一点差错,就没有所谓后来,要知道在惊变发生之前,他不仅局势对他不利,而且作为哥哥手中还是有长林卫三千精兵,只要在慢一步,这一箭射穿的就不知道是谁的喉咙。虽然说作为哥哥,可能各方面能力都不输于这个弟弟,但是在杀伐决断上,还是差了他一点,所以就算一开始占尽优势,最后也是满盘皆输,所以说李世民比起他哥哥可能真的更适合坐上这个位置,更配得上的一代霸主。

参考文献:

《旧唐书》

《资治通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