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内的环一线城市,正在上演一出“硬币的正反面”。

近日,一张环京楼市的价格对比图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数据显示,在过去的3-4年时间里,环北京地区房价普跌40%以上,燕郊、大厂、香河等环京城市均无一幸免。

其中,环北京楼市龙头燕郊房价从2017年的38000元/㎡跌至今年的18000元/㎡,跌幅超52%。跌幅最大的永清,单价从23000元/㎡跌到6500元/㎡,跌超71%。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临深和临沪城市的房价却呈现出“蒸蒸日上”之势,最为典型的是临深的东莞、临沪的苏州、绍兴等城市。

比如东莞,根据中国房价平台数据显示,东莞近10年的涨幅达200%位列全国第三,从2010年的6400元/㎡涨到接近20000元/㎡,涨幅仅次于深圳和厦门,在同类型城市中,一骑绝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如长三角的绍兴、苏州等临沪城市,在同类型城市中,涨幅同样位居前列。

绍兴:根据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绍兴的新房均价达15221 元/m,同比增长13.1%,且自4月以来环比持续增长,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苏州:根据易居研究院公布的《2020上半年中国百城房价报告》,苏州上半年涨幅达24%,位列全国第三。

后面的故事梗概大家也都清楚了,这些涨幅靠前的城市,先后出台楼市调控政策,楼市大热的东莞、苏州、绍兴均未能幸免。

东莞:

出台相关限购、限转让的政策,以加大调控力度。

绍兴:

严格执行“限地价、竞配建”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州:

严格设定装修标准,样板间要求“所见即所得”。

是什么造就了临京城市和临深、临沪城市发展上的巨大差异?

村长对比了临京城市和临深城市近年来的发展路径,明显的发现“同类城市的两种不同楼市轨迹”。

01

硬币的反面:

临京城市经历的楼市阵痛期

在经济学中,有个经典的“级差地租”理论。该理论最早兴起于农业领域,是指那些更适合耕种的土地所产出的农产品,会比耕种那些条件没那么好的土地赚得更高利润。

后来,这一概念被广泛运用非农领域,尤其是在选择城市投资时,很多人也参照了相同的理论模型,认为距离中心城区或者中心城市的距离越近越值钱,因为这些区域可以享受到更好的资源溢出优势,通俗说,一线城市的辐射能力越强,那么周边城市就能享受到更多资源和福利。也正因如此,热衷对环一线城市进行投资的大有人在。

问题来了:竟然都是环一线城市,为何近年来临京城市的房价的走势与临深、临沪城市的相差如此之大呢,难道是北京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力不如上海和深圳?

事实并非如此。

在村长看来,临京城市和临深、临沪城市在涨跌幅上之所以能形成如此大的反差,并非北京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力不如深圳和上海,最为本质的原因在于:临京城市在经历过了迅猛上涨后,正逐步回归基本面。

比如,“环京一哥”燕郊的房价从2002年的1000元起步涨到2017年的最高3万多,十五年30倍,几乎秒杀国内99%的城市。

燕郊与通州接壤,距离北京市中心30公里,这是雷打不动的事实。只要北京的地位在,燕郊的“睡城”价值也会一直存在。

但只是因为区位的优势,就能支撑起2017年时3万多的房价吗?村长认为是极难的。

这是由两方面所决定:

第一,燕郊的自身体量不大,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都不算大。根据燕郊高新区管委会 2019年6月4日发布的情况介绍显示,燕郊镇加高楼镇两个片区的总人口为90万,这样的人口体量,甚至远小于临深惠州的惠州的惠阳区和仲恺高新区,这两个区的人口总量2019年时的人口总量早已突破百万,但房价均价也才1万多。

第二,燕郊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除了房地产外并未形成支柱性产业,虽然燕郊一直在强调要大力发展高新产业,比如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但从发展规模来看,并不算大。根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为345.6亿元,而同时期的惠州的仲恺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就已达到643.3亿元。

换句话说,燕郊迅速上涨的房价,只不过是“空中楼阁”,这也为后续的房价下跌埋下伏笔。



正因看到了房价与基本面的脱钩,2017年3月30日北三县出台了最严的楼市调控,燕郊开始限购,提高准入门槛,很多外地人都被挡在了燕郊楼市之外。而当地楼市的主要消费群体就是外地人,本地人的需求极少,房价下跌在所难免。


限购以后,燕郊楼市如同“过山车”,从3-4万一平到如今的1.7万左右一平,跌幅达50%左右。房价的“过山车”导致在燕郊炒房的炒房客赔了个“底朝天”。

也许也正是因为看到了之前环京城市的教训,所以现在,无论是临深城市、还是临沪城市,几乎只要一出现明显的上涨幅度,就会立马出台相关调控政策,这也才有了前面东莞、苏州、绍兴等城市先后被加码调控的戏码。

综合来看,目前各地楼市发展的趋势大致可以归纳为:“政策为主导、基本面决胜”。大致意思可以概括为:允许房价的上涨,但房价的涨幅需要与基本面挂钩,如果一下子涨得太猛了,与基本面情况脱钩了,那么通过政策引导“降温”,将会变成可以预料的事。

02

硬币的正面:

临深城市用时间换空间

是什么因素造成了现如今环一线城市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村长认为这是产业迁移所导致的结果。

大家一直说深圳土地不够多,深圳土地确实不够,深圳全境1997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生态控制线,剩下的900多平方公里大体已经开发完毕。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深圳作为中国科技创新领域最发达的城市,拥有1.44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仅次于北京,超过广州、上海。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近2.4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在GDP增加值的贡献达7344亿元,占比将近1/3,深圳有效发明专利5年以上维持率达84.99%,高于北京、上海、广州,PCT国际专利申请14058件,占全国将近一半,连续15年居全国城市第一,深圳高新区综合实力也排名全国第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因为高科技产业的高度发达,而土地奇缺,才使得深圳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明显强化,临深城市能明显感受到深圳的资源外溢,例如,华为向东莞松山湖的渗透,国产手机巨头vivo、OPPO的总部诞生东莞长安、比亚迪向惠州大亚湾的转移等等。

从时间线来看,东莞开始不断承接深圳产业,可以追溯到2013年。当年深圳以《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下称《意见》)为首的多份文件陆续出台,被视为深圳打响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战的第一枪。

《意见》强调,由于率先遇到了空间资源紧张的问题,深圳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限制、淘汰落后产能。

随后,深圳先后制定了15部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开始严查环保,许多中小企业难以达到深圳的环保要求,各类中小厂家开始考虑将厂子搬到东莞。(南方周末曾报道)

正因为持续的承接深圳的外溢产业,致使东莞近年来人口大幅增长,根据东莞统计局数据显示,东莞的小学生人口总量从2009年的51.12万人,到2019年已达到83.74万人,增幅63.8%,位列全省第二,仅次于深圳。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东莞83万在校小学生中,非东莞户籍的小学生多达61万,占了73%,可想而知,这些年来东莞承接了多少外地人口。

此外,按照规划,至2030年,东莞常住人口将超过1020万,成为广东第三个常住人口规模超千万的城市。

持续的人口流入,带来的是经济的正反馈。从短周期看,数据显示,2019年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82.5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4%,增速高于同期全国(6.1%)、全省(6.2%)平均水平。

从长周期看,近40年,东莞经济GDP增长275倍。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是深圳从渔村变成科创大都市的40年,也是东莞由一个“渔米之乡”到现代制造业名城深刻转变的40年。

临京城市和临深城市的案例,也给诸多城市带来了启发:房价上涨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上涨的房价不断与基本面脱钩,这个时候,若还有部分“炒房客”兴风作浪把房价抬高,那么可以预料,这些城市的结局只会跟2017-2020年的临京城市一样——经历腰斩,最终以回归基本面作为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