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作为大国网民,心中都想拥有一部“大国史”,然而近代以来饱受列强欺辱的事实让网友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实在是过于屈辱。

对于这将近百年的屈辱,自然要甩锅到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治者的头上,如果不是“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也许今天的世界都跪拜在我的脚下。

越想越气,越骂越狠,从清朝末期的统治者一直骂到前期,从最后一部《辛丑条约》一直骂到清朝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尼布楚条约》,反正是不管具体的史实,我就是要骂!

对于不理解《尼布楚条约》的人,很多人认为清朝割让了整个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其实这是扯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清朝还没有跨入到近代主权国家阶段,尤其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并没有明确的归属权,对于清朝来说,可控人口发展到哪里,我的界线就在哪里。

而对于沙俄而言,我的远征探险队探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地盘。

本来远东地区是足够大,双方都没有碰撞,但是随着沙俄不断向东、向南扩张,逐渐与清朝发生了冲突。

因此才有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最终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事实上这个条约并非谁割地的条约,而是一个边界划分的条约,大概内容是将黑龙江、额尔古纳河为界线,河的北面为沙俄领土,河的南面为清朝领土。

因此,很多网友就认为清政府放弃了河北岸的广袤领土,事实上,如果说真正算曾经被清朝占据又在条约后被划出去的,大概只有贝加尔湖东岸的地区。

要知道一点就是,你曾经占据过不一定永远就是你的,而这块地方当时已经被沙俄所事实占据。

《尼布楚条约》对沙俄是肯定有利的,平白无故的白得那么多土地,肯定划算啊!

如果说对清朝没有损失,那绝对是扯淡,但是清朝的损失是,它标志着清朝放弃了当时被沙俄事实占领地区的索取权,也标志清政府彻底放弃对远东地区乃至西伯利亚地区开疆拓土的可能。

当时的情况是,清政府一直都把精力放到逐鹿中原上,并没有精力向北扩张,其实清朝政权即使在没入关之前,人口主要集中在现在辽宁和吉林一带,连黑龙江人口都十分稀薄,根本就没有北上的动力。

这就好比,如今黑龙江很多地区的房价已经不足一千块,花几万块就能买一栋房子,但是人们还是疯狂的往南方涌去,南方买不起房子的人更不会北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要掰扯清楚一个道理就是,不能把有机会开疆拓土的地方跟人划定了界限,当作割让出去的领土,如果那样的话,还真的心有多大,地有多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总结起来,《尼布楚条约》的确是吃亏的,也事实上丢失了一部分可能夺取回来的领土,但是为何康熙在击败沙俄后,反而做出如此巨大的让步,反而没有乘胜追击,直接将沙俄直接驱逐出西伯利亚,清军直接把这些领土全部占据呢?

其实,清朝统治者虽然是渔猎民族出身,实际上更应该是看作农耕加游牧的结合体,既能够放牧,也能够种地,是农耕与游牧二元化的政权。

这样的政权就是对付游牧和农耕都没有太大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清政府能够成为少数民族大一统中国时间最长的政权。

这种政权有一点特点是,他不像传统的农耕政权对土地的概念比较保守,比如秦始皇虽然是中华民族上开疆拓土最大的皇帝,但是在开疆拓土后依然修筑万里长城来划定界限,虽然长城在一定程度上阻挠了游牧南下(其实大多数时候也没有多大效用),但是却完完全全遏制了农耕文明继续向北扩张的可能。

清朝统治者对土地的热爱是十分强烈的,平原对他来说能种地,山地对他来说能打猎,草原对他来说能放牧,所以从努尔哈赤到乾隆时期,清朝的版图一直在扩张。

正如我上面所说的,高纬度地区对于清朝统治者是缺乏吸引力的,一直处于待开发状态,当时有沙俄人向沙俄政府扬言只要派兵三百就可以完全征服黑龙江,极大的吸引了沙俄政府的兴趣,不久派兵入侵黑龙江。

在顺治六年时,沙俄强占雅克萨城,逐渐对黑龙江地区进行渗透,此后清廷与沙俄士兵进行了长期的对峙。

即使是如此看不上眼的土地,在沙俄入侵的时候,清朝统治者也极为重视,当时清朝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全国的统治,尤其是打击杀人军队的反抗运动,在此期间,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叛乱,并且收复了台湾。

一直到康熙二十四年,才完全腾出手来解决沙俄问题,当年五月,康熙派遣一支三千人的队伍从瑷珲出发,对雅克萨发动猛烈攻击,仅仅三天就挫败沙俄入侵者,在沙俄投降后,康熙将二百多俘虏释放,希望能够跟沙俄保持和平相处。

但是不久之后,沙俄在重新武装了先进武器后,再次卷土重来,并且修筑了更加坚固的堡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当时的火器来说,清军本来并不占优势,军队中持枪比例并不高,但是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清军仰仗火炮,直接就给沙俄轰懵了。

等到第二次雅克萨战争时,八百多人的沙俄军队,清一色配备了燧发枪,在坚固的土堡守护下,清军的火炮也丧失了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军只能采取长困久围的方式,切断沙俄补给,使得沙俄士兵大量死于坏血病,才不得不投降。

很多人说清军外战外行,那也是扯淡,面对如此武器劣势,最终依靠战术方法取得胜利,也算是相当不容易了。

应该说,这场战役让康熙见识到了沙俄的强大,只有不足一千人的军队,竟然让大清最王牌的军队都束手无策,只能采取这种笨方法获得胜利,一旦与沙俄全面爆发战争,那又是怎样规模的战争?

事实上,当时沙俄与清政府的争议并非核心利益之争,对于康熙来说,黑龙江以外的土地本来也不容易控制,更没有向北扩大的计划,不如划出去,而沙俄也承认了清朝在黑龙江以南的统治。

虽然事后表明,沙俄对远东地区是鞭长莫及,只不过是试水,但是谁又能保证沙俄的野心到底有多大呢?

相对于在远东乃至西伯利亚地区这样的苦寒之地与沙俄纠缠不休的边境冲突,康熙早就意识到清政府与准噶尔的斗争才是清朝的国本之争。

因此,康熙宁愿挟胜与沙俄签订“让利”的条约,给予沙俄极大的好处,避免任何发生的两线作战可能,才能够更专心的对付准噶尔。

所以,从东北局部情况来看,康熙在抗击沙俄的过程中,打的比较凶,但是谈的比较怂,然而从清朝国防一盘棋来看,以局部利益换取根本利益,也不失为“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我们的确在成为一个大国,我们的历史也是一部真正的大国史,有过巅峰,也有过低谷,只有正视历史,我们才能够看得更远,走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