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年轻人对于唐宋元明清或许不陌生,一些小说和影视剧的演绎甚至使他们误认为历史就是如此。而其实看得见的历史,往往是残酷和伴随着每一个时代的特征的,不了解时代背景,往往明白不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行为为什么匪夷所思和必然性。其中中国近代史完全就是空白,他们熟知的无非是横店抗日神剧的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近代,一段时间之内关于其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是无法从教科书上获得的。中国作为传统的农耕文明,村镇文化和历史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可以说没中国村镇的发展史,就没有整个国家历史。

才子佳人,能臣将相之所以广为传颂,只不过是作为社会精英得到他人背书立传,而其背后的整个基础,还是属于广大民众,其中又以占比巨大的农村人口为主。城镇化是近些年的成果,其社会分工也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古代乃至近代,农村和城市的概念一直是模糊的。从来没有按出生地和所在地来划分人群,更多的是以社会地位来划分人群。

从现存的历史古迹和名人祖籍,大家就会发现,他们都是来自农村,即便现在属于城市,在当时也于农村。城的概念小之又小,功能性大概类似于一个集镇,进城相当于赶集。开闭城门相当于营业时间。我不知道在古代的城里人和农村人是否也有着泾渭分明的身份观念,但有一点肯定没有现在明显,那就是对于出身的人为认定。

在传统历史上,对于出身的认定,一直是以祖居地来划分。早期的楚人,晋人等即便在国家灭亡多年,但原封国封地的地理属性还在,至后来的省份概念形成,又以省份的地理概念划分人群。我们可以自称山东人士,浙江人士,范围更大一些的也可以称为东北人,南方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现代书籍上关于古人的籍贯注解,同样也标注到县一级为止。比如:刘伯温,浙江青田人,鲁迅浙江绍兴人。以上这些你能看出他们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吗?看不出,也无法认同他们都是农村人的身份。刘伯温作为明朝开国功臣,其事迹自不必祥说,而其出生地就是浙江一个小乡村,阡陌交错,鸡犬相闻是最为常见的景象。之所以他们少了农村人和城里人的时代烙印,那是因为在古代根本就没有区别。

以教育为例,在古代读书识字历来是稀缺的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受教育以自学和“自费”的私塾教育为主。经济实力较大的家庭,可以请家庭教师,一般家庭也就去教书先生开办的私塾去读书认字,至于认字之后,主要靠自学和熟读四书五经,用以求取功名。这种形式在乡村和城镇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

在一些学风较好的地区,识字率是一个地方文化程度的象征。同时也反映了该地方的经济水平。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读书是和经济实力挂钩的产物,穷人古往今来受教育的程度一直处于劣势,在过去更是少之又少。它其实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社会组成形式,富人子女会识字,而穷人子女则没有这种条件。正因为难以实现,所以一旦穷人家的孩子能读书识字,那么其改变自己的机会就会大幅度的增加,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在古代完全没有问题。

另外一种上升途径就是参军,即所谓文才武略,两者是同等地位的。这种情况在中国近代史上尤其明显,很多赫赫有名的大吏也就是莽夫一个,但却能在武略方面取得突破,称霸一方。甚至有些还是土匪出身,像东北王张作霖,刚开始也大字不识几个,照样能叱咤风云。但这些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主要还靠机遇,时代机遇,人际机遇,历史变革机遇等等,能在浪头上畅游的注定有其不一样的能力。与之同一时期出现的文人墨客,堪称大师级的学者,则无一例外都是靠读书出身。

翻阅中国近代史,感觉大师级别的学者云集,有些甚至后人无法超越。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在当时之中国,有几所大学,有几位教授?相比较现在的规模只能说是凤毛麟角,数量少了,属于他们的舞台肯定宽广。但以普遍现象来看,的确知识改变命运是铁律,包括当时的留洋学生,绝大多数得到重用,并不需要多大的能力。

即便在传统封建思想非常固化的社会中,他们还是能脱颖而出,论社会包容性,强于任何历史时期。其唐突性正是新旧社会的一次碰撞,身在乡村的有识青年纷纷离家求学和打拼。随着新式学堂的设立,电灯电话汽车的引入,工业化的原始形成,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规模较大的城镇上,城乡区别在这时候逐渐形成,要想在村中自学读书,以求功名不再可能,走出去才是正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些乡村走出去的人,往往成为坚定的乡村反对者,他们以传统乡村文化为耻,反抗几百年来设立宗族教条,反抗一切自认为是糟粕的农耕文化。取而代之以推崇现代文明,西方文明为教条。农村逐渐成为落后和愚昧的代言词。

近代史上有很多名人,接触了外面的世界之后,抛弃或者冷落原配妻子是常态,他们更愿意找一个拥有差不多思想的新式女性为伴。抛开感情因素,其实质是他们认为这种父母媒妁之言的婚姻形式是一种糟粕,必须抛弃之。

随着城乡分化和思维分化,在两者的同时进行之下,中国乡村出现了衰败的迹象。城里人逐渐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他们代表着见识,代表着先进,乃至后来的从户口上进行人为划分,限制人口流动等,都在进一步加固这种隔阂和差别。

过去有人说,三代之上必定是农民出身。现在有人说,农村只属于回不去的故乡,熟悉而陌生,亲近而排斥,这种矛盾使大多数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产生疑惑:我到底是哪里人,我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