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这两个字,听起来就高大上。在过去港台片里,黄飞鸿一招呼徒弟梁宽、龅牙苏等人“跟我上一趟省城!”,徒弟们立马兴高采烈,眉飞色舞。

作为当年民国江苏省会的镇江,有一家曾经叫“省城大剧院”的戏园子,在镇江是舞台演出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给老镇江人印象最深。

这家戏园子位于城西大西路上天主街(后来叫人民街)和柴炭巷中间,新中国成立后叫“解放剧场”,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镇江建成,是当时和后来一段时间里镇江人主要的娱乐场所之一。

我在收藏家许小平家里看过四张“解放剧场”的节目单,又查看了任德发老师写的《省城大剧院——解放剧场》一文,整理综合了一下,分享给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这座戏园子的营建是在上世纪的四十年代。

原先的天主街,商贾云集,很多大酒楼、茶馆在这里开设,非常的繁荣。街中段有宴春酒楼(1940年)、街口西侧有老存仁堂(1831年)、街口东侧有鼎大祥(1939年)和距其不过200米的恒顺酱醋厂(1840年)、街对面有亨得利(1915年),则是全国数十家亨得利钟表眼镜店的首家。

天主街及毗邻的柴炭巷,集中了全城二三十家被称为“民信局”的私营邮送机构,受理信函、包裹和汇兑业务。1896年大清邮政在镇江开设,这些民信局仍发挥拾遗补缺功能,1905年镇江各民信局交寄信函量达81万余件,仅次于广州和上海。上海申报创办之初,即在此街设镇江发行所。

这就让天主街餐饮、娱乐行业非常发达了。

晚清同治年间,这条街上就开了一家“京江第一楼”,门联“酒后高歌,听一曲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茶边话旧,看几番星轺露冕从淮海南来”,气魄非凡,酒楼茶社书场混合经营方式让它很赚钱。民国初又有顺兴园、中华园等著名餐馆相继开设,稍后又被一枝春素菜馆、宴春酒楼、萧家饺面店取而代之。

所以从四十年代初开始,一些商界人士试图恢复天主街的繁荣,这一带被鬼子飞机轰炸过,比较荒凉,大家觉得可惜,就合伙共推了一家由佘氏兄弟开办的营造厂(建筑商)着手再建一片房屋。

建成后先当过百货市场,经营日用杂品、五金百货等。

抗战刚结束,百业凋敝,百货公司业务不好,就被改为赌场,供一些纨绔子弟、地痞赌徒搓麻将、推牌九、打扑克,哪里知道再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赌场竟然也开不下去了,就采纳了一些人的意见改成了戏园子。

戏园子开张之际,正值日寇投降、省会回迁, 故戏园子冠名“复兴大戏院”。朱同老师说过也叫过“京江大戏院”,但人们更倾向叫它“省城大剧院”。

有派头啊。

剧院里观众席分前座、后座以及楼座,建造之初设施较简陋,追随大城市的时髦上演了一些文明戏,这里接待过当时上海滩的著名笑星韩来根等。

后来经过逐步完善,成了省城镇江数一数二的文化娱乐场所,尚小云、荀慧生等著名京剧名家都在这里演出过,这些名家都住在伯先路的金山饭店。

“省城大剧院”是当年省会的官僚政客、豪商巨头们休闲娱乐之地。

02

新中国成立之后,剧场被收归国营,改名为“解放剧场”。

装潢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成了镇江戏园子的龙头老大,专门负责接待名角剧团,京剧名角盖叫天、周信芳、奚啸伯、上海淮剧团筱文艳、江苏省扬剧团高秀英、上海沪剧团、上海越剧团、南京越剧团、省锡剧团等,都曾使解放剧场成为全市的中心话题。

京剧、扬剧、淮剧、越剧很多著名表演艺术家在这里竞相演出,这里也是解放前后镇江戏剧演出场次和观众最多的一家戏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盖叫天在这里演过《武松打虎》、 奚啸伯在这里演过“将相和”、周信芳演绎的“追韩信”、高秀英出演的“鸿雁传书”、“ 百岁挂帅”、 筱文艳主演的“秦香莲”,金运贵、筱荣贵在这里演过“梁祝”等,都给镇江的戏迷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周边的剧团常常来解放剧场演出,带动了这里的人气,所以这个剧场的生意比全市各家剧场都火爆,日场、夜场都观众如云。

镇江人也非常爱这个老戏园子,开演后,场子里的掌声、喝彩声、欢呼声接连不断。

到了七十年代,解放剧场的房屋因当年初建时的水平所致,不能再继续作为公共娱乐场所,于是改为库房,堆放物品,后来又改为街道工厂、打草绳的作坊。

靠街面的成了住家户、小店面。

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拆迁改造,解放剧场走完了它的历史进程,房屋彻底改变了模样。那边应该是成了茶叶市场吧。

对解放剧场的结束,不少老镇江、老戏迷一直不能忘怀。

当年那西皮二黄的鼓锣点子一响、欢呼声、叫好声,那京戏、淮戏、扬州戏、绍兴戏的舞台魅力,久久回荡在老镇江人的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收藏的一张1959年镇江日报上的解放剧场,中缝是邀请丹阳县越剧团和上海越剧团来镇江表演的广告。

参考资料:任德发·《省城大剧院——解放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