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0年,深圳特区成立,那一年,上海的GDP311亿,是北京的2.2倍,是广州的6倍,是深圳的115倍。一切尚在起步的特区,说白了就是一个小县城。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深圳

5年后的1985年,深圳GDP在特区经济高速推动下增长了14倍,达到37.8亿元,与合肥相当,小渔村跃进中国二线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80年代初的罗湖汽车站

1996年深圳GDP超越天津,跻身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列,“北上广深”成为一线城市代名词,只用16年就从六线城市跻身一线城市,这个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要想富,修天路。六线城市建机场不是做梦吧,早在1984年深圳就开始探索建机场的可行性;1987年国家批准了机场建设;1989年5月20日,深圳黄田机场建设正式开工;1991年9月25日机场试飞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代来深圳的创业者与深圳机场合影

1991年10月12日,深圳黄田机场第一条航线开航深圳-北京。当时,权威机构预测机场通航后旅客吞吐量将为88万人次,但通航一年就达到了166万人次,跃居全国第七名。2019年客流量达到5293万人次,全国排名第5名,全球排名第26名。

深圳机场1号航站楼内候机的旅客

深圳黄田机场时期的登机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圳机场1号航站楼(B楼)

改名字,客流涨。深圳机场因建在宝安区黄田村,由于在闽南语中“黄田”与“黄泉”谐音,在当时,每年大约有600万台湾人从香港转机前往内地,许多台湾人都忌讳到深圳转机,考虑到这一因素,深圳机场从开始酝酿更名,2001年更名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宝安”与“保安”谐音,含有“保护平安”之意。

在黄田村建成的深圳机场

1998年扩建后的A航站楼

1991年的深圳机场与现在的对比

从此,宝安机场一路开挂

2003年客流突破1000万

2007年客流突破2000万

2013年客流突破3000万

2016年客流突破4000万

2019年客流突破5000万

跻身世界最繁忙机场之列

四十载波澜壮阔,新征程催人奋进。经济特区的沧桑巨变是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拼搏奋斗干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