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从四十三岁起就长期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去到乡村寻找了一处安静之地,开始过着隐居式的生活。古人本来就有着隐居的心态,很多人在晚年都会选择隐居,可是辛弃疾不一样,他的隐居是一种无奈,毕竟一直郁郁不得志,还遭受了各种各样的打压和排挤,长期被装置没有受到重用,只好在乡间过着看似平淡,实则悲苦的生活,这对于辛弃疾来说无疑是痛苦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宋时期整个社会矛盾尖锐,再加上当时内忧外患,辛弃疾这些有识之士,则是希望可以改变现状,坚定地支持抗金。但是南宋朝廷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愿意去收复北方的失地,而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这种理念上的分歧,自然使得辛弃疾不会受到重用,也就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我们从辛弃疾的很多词中就可以感受到,他非常的痛苦,也非常的忧愁,写得很是伤感,正是由于内心苦闷。

辛弃疾的无奈和悲苦,也是南宋所有文人的缩影,然而他悲剧性的人生,也使得他一辈子郁郁寡欢,他的词大部分都伤感。隐居在偏僻的乡村,过着看上去很平淡的生活,可是内心却是极为忧愁。但辛弃疾有时也会去各处游玩,只有偶像会露出笑容,这时他创作出来的作品,才稍稍展现了他性格的另一面。以这首《清平乐·村居》来说,那就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通篇也是写得生动有趣,写出了最纯朴的乡村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也是辛弃疾众多作品中为数不多比较欢快的作品,通篇写得生动有趣,同时又是明如白话,人们一读就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辛弃疾写这首词时,正是隐居在信州(江西省上饶市),这一时期他内心其实是很悲苦,但是他依旧还是笑着面对生活,仅仅是这样的一种品格,那就是值得我们学习,无论遭遇了什么,那也是要勇敢地去面对。

词的上片不仅写出了新意,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美,可见辛弃疾对于乡村的喜爱,远处的茅草屋又矮又小,有一条小溪在屋前缓缓流淌,那溪水清澈见底,岸边还长满了许多青色的绿草。那吴地的方言最好听,好像是一个人喝醉了酒一样,听上去非常的温柔,也非常的好听,那坐在屋前的白发苍苍的老人,那是谁家的公婆呢?

词的下片写得就更加有趣,也写出乡村最纯朴的生活,可见辛弃疾对于这种生活,也是非常的喜爱;最大的儿子在小溪的东边种豆子,第二个儿子正在屋前的空地上编鸟笼。只有最小的儿子很调皮,也非常的懒散,正卧在小溪的源头剥莲蓬吃。这几句应当说更具有生活气息,同时也把乡村最纯朴,最真诚的一面描写得活灵活现。

辛弃疾作为一位爱国词人,一生孤苦无依,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可是隐居在乡村之后,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那在这首《清平乐·村居》一词中,他用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唯美的乡村美景,同时也渴望那种平淡的生活;整首词其实看上去很普通,但是只要多读几遍,则是会发现,这首词其实别具一格,每一句都如诗如画,写出了最真实的生活状态,这也说明词人热爱生活,对于事物有着极为细腻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