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不是没有名将,而是名将不出彩,活得憋屈,没有话语权。

其实名将和名相,都是国家意志或者君王意志的体现而已。比如秦国的理想是统一六国,所以有了白起、王翦和蒙恬;汉武帝以北伐匈奴为毕生大业,所以有卫青、霍去病。而唐太宗励精图治,所以有房谋杜断而多出名相;到了宋朝,国家用文官治国,所以名相也是很多,但偏安一方,得过且过,名将就少了很多。

其实,和平年代难出真将军,名将的长成也是需要有代价的,要有大量的战争和战火的锤炼。宋朝推行的是文官治政、以文制武,而文人可不喜欢打仗,还特别喜欢讲道理。所以,我们翻开史书发现,宋朝的皇帝中,对幽燕地区最有野心的竟然是宋徽宗赵佶,但结果他败得也很彻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徽宗赵佶)

整个宋朝真的活得很憋屈,一直都被别人暴揍,和秦皇汉武唐宗那样的宏图伟业比起来,简直是没有法比。但如果说宋朝没有名将,并不准确。毕竟那个大的一个国家,没有出色的将领守卫边疆,那也不会有300来年的国运。

个人认为,在宋史中有以下几个名将还可以大讲特讲的。

第一位: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是今天的山西汾阳人,寒门出身,善于骑射,有勇有谋。狄青一生经历二十五战,这在宋朝来讲已是很难得,后来他升迁为枢密使。

狄青能在那个年代里崛起,一是受到宋仁宗的信任,二是得到了范仲淹的提拔。

但是狄青也受到了整个文官集团的猜忌,读书人轻蔑地喊他“赤佬”,并且还屡屡弹劾他。连宋仁宗后来也看不下去了,他对当时的文官头子文彦博喊冤,“狄青还是很忠诚的。”

(狄青)

文彦博当时就怼道,“宋太祖效力于周世宗柴荣的时候,难道就不忠诚了?”宋仁宗听后默然无语。最终狄青在文臣的猜忌中惊惧死去,等到爆发战争的时候,“国难思良将”,宋仁宗又开始想起狄青的好处来了,但已经晚了。

第二位:岳飞

岳飞,精忠报国,但现在在网络上已经被屡屡黑化,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岳飞打仗十分厉害,他一心收复中原,并且还很得民心,所以受到了皇帝、文官的猜忌,最后还因为宋金议和,金国提出要以岳飞的脑袋来作为条件。

于是三方绝杀之下,岳飞在牢中含冤而死。当然,后来宋孝宗北伐的时候,又假惺惺地为岳飞平反,其实都是因为政治宣传的需要罢了,但也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岳飞剧照)

第三位:孟珙

孟珙 (1195—1246),字璞玉 , 是今天湖北的枣阳人,抗金名将、抗元名将,是在宋朝中难得的一位得以善终的名将。

公元1234年,即宋理宗绍定七年,宋元联盟灭金,孟珙与蒙元在今天的河南汝阳灭掉了金国。随后宋元战争爆发,孟珙带领着步兵为主的宋军,依托有利地形,艰苦卓绝地打败了当时纵横天下的蒙古军队,并且收复了襄阳、信阳、樊城等城池。

元朝军队,那可是打到欧州,让西方人称之为“黄祸”的军队。但是孟珙却能战胜了蒙古军队,并且抵抗住了蒙元军队的侵略,由此可见孟珙的用兵水准。所以后人评论宋朝名将,有“南宋名将,岳飞当为第一,于飞之后者,仅孟珙一人而已”的美名。

(救火队长孟珙)

有名将,而不能用,是国家的悲哀,也是宋朝的“自作孽、不可活”。

从历史上看,宋朝建国的前身是五代十国,是一个武夫当国的年代,武夫当国往往带来的是割据和战乱。所以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后,他搞起了“杯酒释兵权”、“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等等策略,因为文人崇尚秩序,所以用文官治政,可以解决武夫割据带来的弊端,也可以把国家推入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之中。

但宋太祖之后,历代宋皇都没有把这个祖制给拔反过来。而文官集团为了保住自己绝对的话语权,也不允许武将势力抬头,这就导致了宋朝繁荣昌盛但对外却软弱可欺的局面。

(文官集团)

而文官治国者,我们都知道了,内残外忍,往往都被外敌所灭。比如明朝被后金所灭、而宋朝也被西夏、辽国、金国、蒙元所欺。大家都知道大多数读书人的特性,不干事还瞎BB,并且还杀人不用刀。比如文彦博的那一句“太祖事周世宗,岂又不忠乎?”,就是诛心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