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很多朋友时不时问我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我们还需要读鲁迅吗?”我明白他们这样问,是因为鲁迅的部分作品被移出了课本。但事实上,这是因为鲁迅入选课本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巅峰时期达到了31篇,而我们的文化长河里,又有太多的经典还从未入选过,所以做这样的增减本是很正常的调整而已。鲁迅的很多经典作品,仍留在课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鲁迅是不是过时了,或许我们该听一听几位文化大师的说法。莫言先生曾当众表示:“如果用我所有的作品能换一部《阿Q正传》,我是很愿意的”。而余华、贾平凹等人,也在不同的场合表达过,鲁迅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事实上,鲁迅的影响力并不限于在中国。韩国文学家金良守先生,曾这样评价鲁迅:“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这话并非夸张,鲁迅在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他的《故乡》一文是入选日本教科书的作品,而且他还在日本文学界收获了不少铁杆粉丝,比如诺贝尔奖得主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是日本顶级作家,他的经典作品《万延元年的足球》、《饲育》等,都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受到世界各地很多小说迷的喜爱。1994年,他拿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众望所归。不过颇有意思的是,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的母亲却挺严肃地向宾客们表示:“他比鲁迅还差得远“!

母亲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她自己从年轻时开始就是一个鲁迅迷,这对在大江的影响很大。她认为儿子的作品,在很多地方确实还比不上鲁迅。对于母亲这样的评价,大江健三郎并没有反驳,而是欣然接受,因为鲁迅的作品影响了他太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江健三郎对中国非常友好,他曾数次访问过中国,他在北京演讲时曾表示:“没有鲁迅、郁达夫等中国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就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存在”。对他来说,鲁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的精神依靠,虽然二人从未谋面。

11年前,2009年1月16日大江健三郎再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一次他的情绪并不好,甚至有抑郁的问题。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同行加藤周一先生的突然离世,让他接受不了。另一方面,他当时正在创作《水死》一书,但重要文献却不慎丢失了,导致他不知道怎么写下去。而这次来到中国,他最大的目的,就是来看一看鲁迅博物馆,他太需要支持下去的力量了。

他在社科院研究所教授许金龙等一行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北京阜成门的鲁迅博物馆。据许金龙教授后来回忆,当时大家决定在鲁迅大理石坐像前合影留念,但却找不到大江先生。后来大家才在坐像另一侧看见蹲在地上的他,那时候他已泪流满面。大家不愿打扰他,直到后来他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才站了起来。他之所以会在石像前哭,就是因为他把从没见过的鲁迅当成了精神导师,生活的打击、内心的痛苦,在这一刻都宣泄了出来。

出于对这位诺贝尔文学奖作者的尊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拿出了一份鲁迅的手稿,给他参看。大江先生戴好手套,低头看了几页,就赶紧还给了工作人员。后来他写信解释这件事时表示:“如果再继续看下去,我一定会痛哭流涕,泪水如果滴在手稿上,将会是无法挽回的损失”。从这些细节, 我们看得出大江先生是打心底佩服鲁迅先生。

这次回国后,大江先生打起精神,在几个月后就完成了《水死》一文的撰写。对于这部小说,同样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莫言表示:“它让我想起了屈原《离骚》中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的,仔细翻看大江先生的作品,会在里面发现很多中国文化的影子,而屈原也是鲁迅最喜欢的文人之一。

在日本,除了大江先生,鲁迅还拥有大量的粉丝,比如著名评论家竹内好就花了几十年时间研究鲁迅的作品。了解了这些,咱们就明白为何鲁迅的《故乡》会入选日本教课书。之所以会写这样一篇文章,就是希望希望大家能意识到鲁迅在其它国家的影响力,让大家明白,不只是我们在读鲁迅。大家以后会继续读鲁迅的作品吗?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