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卓和关东联军之间的战争,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小编认为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它对历史走向的作用要远远超过"黄巾起义",可以被视为广义上的三国时期的开端。参战双方一方是董卓集团,一方是袁绍为首的至少二十几支军队组成了联军。关东联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是面对董卓集团却一败涂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东联军的"内应"——郑泰在给董卓拍马屁的时候,却非常准确地说出了决定胜负的原因。

关东联军的内应

董卓能够控制东汉朝廷纯属是一个意外。大将军何进为了诛杀宦官,把董卓、丁原等外镇召集到洛阳,结果何进本人死了,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控制力,才让董卓钻了空子,充当何进这样的角色。董卓虽然有所谓的"救驾之功"(把被宦官挟持出城的刘辩、刘协等人又带回洛阳),但是他和士人完全是两路人,而且上来就行废立之事,以暴力破坏原有秩序,他自然得不到别人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卓统治东汉朝廷,他面临的反对力量有两股:一是袁绍等人组成的联军,这是最明显、最直接的反对力量;另外就是朝中的暗流。董卓控制朝政以暴力威胁而非德行折服,朝臣虽然表面上服从董卓,但是仍然有隐藏起来的反对者。他们或者策划对董卓的刺杀;或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义军。小编能够找到的人物有王允、伍琼、张温、何颙、荀攸、种辑、荀爽、黄琬、杨瓒、士孙瑞、周珌、郑泰等人。本文主要说的就是郑泰。

郑泰是东汉末年一个名士,他原先是被何进征辟上来的,站在何进这边。何进为了消灭宦官,征召董卓入京给何太后施压,引起一些人的反对,其中就包括郑泰。郑泰预见到董卓乱政的风险,但是何进油盐不进,一怒之下弃官而去。等到董卓真正控制朝政之后,郑泰表面上亲附董卓,其实暗中还是为反对董卓做努力。

举一个例子:董卓在行废立之事的时候,希望得到袁绍的支持(当时袁绍还在洛阳,是何进的羽翼),但是受到袁绍的反对。双方大吵一架,甚至刀兵相向。袁绍的家族力量让他免于刀锯之祸,但是袁绍终究还是难以与董卓抗衡,逃出洛阳奔向冀州。董卓本来想悬赏通缉袁绍,但是在郑泰、伍琼、周珌等人劝说下,不仅赦免袁绍,还给予袁绍渤海太守的官职,为袁绍起兵提供了便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泰与董卓的对话

董卓给袁绍官职是想招安他,但是袁绍拿了好处不办事,最终还是组织联军讨伐董卓。小说中是十八路诸侯,实际上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超过二十路,声势十分浩大。董卓打算大举征兵讨伐袁绍,郑泰担心关东联军失败,又出言劝止董卓:"夫政在德,不在众也。"这回终于引起董卓的不爽。为了消弭董卓这种不爽,郑泰又给董卓拍了一个连篇累牍的马屁。

马屁的内容主要是分析董卓集团与关东联军的优劣之处,有点类似荀彧、郭嘉、贾诩给曹操提出的曹胜袁败的理论。虽然这种马屁没有什么营养,但是小编还是要稍微介绍一下。郑泰的言论中大体上涉及几个点:

关东联军的士兵大多是征募的百姓,战斗力远远逊于董卓的久经战阵的边军以及军中强健骁勇的游牧民族士兵;二、袁绍、张邈、孔伷等人(关东联军主要领袖)军事能力不足,而董卓有丰富的军事经历;三、关东联军由多个部分组成,没有一个统一的意志,组织松散各怀鬼胎,董卓集团却是一个牢固的军事集团;四、董卓控制东汉朝廷,占据所谓的正义,关东联军是"以逆攻顺"。

虽然郑泰表面上支持董卓,认为董卓必定战胜关东联军。但是郑泰真正的目的还是希望遏制董卓征兵,尽量削弱董卓集团的军事力量。郑泰还以征兵加重对民力的负担,容易导致民变为由,进一步劝阻董卓征兵。董卓对郑泰的言论非常满意,本来还想以郑泰为主将,率领军队讨伐关东联军。不过董卓集团还是有明眼人的,看出郑泰"结谋外寇",不能给他军队,于是董卓又削除郑泰的军队,给郑泰一个议郎这样的闲散官职。

郑泰的分析正确与否

郑泰是因为暗中帮助关东联军而引火上身,他的这番言论也是急中生智的托词,史料中也给出"诡词"的字眼。那么郑泰的言论是否正确呢?除了董卓占据大义以正压邪这一点纯属扯淡,其他的观点都很正确,甚至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关东联军失败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关东联军中有一大部分的军队都是新征募上来的,比如曹操、鲍信、杨原等人的队伍大多都是新兵,这些人军事素质有限,装备也比较紧缺,战斗力当然很成问题。而董卓手中的军队经历过与凉州起义军的战争,上过阵杀过人见过血,在控制洛阳后装备上至少要强于关东联军,而且还有大量的骑兵部队。双方的战斗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举一个例子:关东联军与董卓集团的"汴水之战",其实关东联军投入的兵力并不少,但是被徐荣两万骑兵杀得大败,鲍韬、卫兹等联军将领战死,曹操几乎死里逃生。

其次袁绍、张邈、孔伷等人在汉末三国时期的初期都是豪侠、名士身份,鲜有军事经历,即便袁绍做过"西园八校尉"。在古代战争当中,将领的军事能力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我们仅以孔伷举例。孔伷作为豫州牧,关东联军四支联军之一(南阳、酸枣、河内、颍川),本来应该有一些声音,然而却在史料中神秘消失,被后来的孙坚代替,很有可能是轻易被董卓军队杀死。

最后关东联军人心不齐,也是他们失败的最大原因。在关东联军组成的第一年,也就是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关东联军就爆发了小规模的内讧:兖州刺史刘岱恐吓冀州牧韩馥,又杀死东郡太守桥瑁;在次年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矛盾更加剧烈,渤海太守袁绍取代冀州牧韩馥,引起曹操等人的不满,又派人与孙坚争夺豫州。本来孙坚已经攻入洛阳,但还是受到袁绍一派的掣肘。最后关东联军彻底分为袁绍、袁术为首的两大军事联盟,陷入了激烈的内耗。郑泰虽然是诡辩,但是准确地看到关东联军的劣势,关东联军没有改变这些劣势,最后也难以避免地走向失败的结局了。

参考文献:《后汉书》、《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