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有两种导演,拍过巩俐和没拍过巩俐的。”——陈可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导演陈可辛在电影《夺冠》上映期间说的一句话。

仅凭电影中的一个背影就让人惊叹的巩俐。

翻看了巩俐的演员履历,出道33年,从九儿到郎平,没有任何演技上的槽点,也就是说,她没有哪一刻出现在镜头里被观众吐槽过"有失水准"的,"演技差"这样的评价从未出现在她的演员生涯里。

我使劲回想看过的巩俐的所有电影,完全想不起有哪一个瞬间会让人产生"不好"的评论,即便有些电影本身质量不佳,但从来不妨碍她的演技。

更可怕的是,那些写进中国电影史的高光电影,包括两部作为华语电影金字塔尖上的作品《霸王别姬》和《活着》都是在她三十岁以前完成的,再对比下华语电影圈所有女演员的二十几岁,还有谁?

强大到如此,只能送以外号"巩皇"。

实力的女演员那么多,却只给巩俐这个字,"皇"字的另一层表达就是"至高",代表着顶级和权威,演技的顶级,专业的权威,放在她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出道的《红高粱》到《霸王别姬》到今年的《夺冠》,从张艺谋到陈凯歌到陈可辛,从姜文到张国荣到黄渤,从柏林电影金熊奖到戛纳电影金棕榈奖……可以说,巩俐拍过的电影,合作过的导演、演员,串起来就是一部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这哪里只是大女主的剧本,这分明就是"开局王者,一路王者"的"王"的人生啊!

有杠精说"这么厉害还不是没拿过金马奖影后",是啊,没有拿过金马奖影后的巩俐只是当过金马奖评委会主席、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柏林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人家不是金马影后,人家是选影后来着。

没有拿过金马影后的巩俐只不过是华语影坛唯一一位在国际影展上担任评委会主席的演员,只不过是华语影坛唯一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均获得过个人殊荣的演员,只不过戛纳电影节给了她一个人三分钟的清场红毯秀。

当别人还在绞尽脑汁想着如何获得顶级电影节的入场券时,当别人穿着奇装异服只为了一个镜头而逗留在多人同行的红毯上不肯离去时,巩俐连口红都没涂走上只有她一个人的红毯,全程3分钟,所有的镜头只为她。戛纳电影节官方曾公开表示:"巩俐是戛纳的女儿。"

巩俐的实力,巩俐的强大,已经不需要什么奖项来佐证,她本身就是这个行业的标杆,是演员的顶级标准。

"我从来不装,我都是玩真格的。"

这是电影《夺冠》里巩俐扮演的郎平说的一句台词,这句台词是郎平,也是巩俐自己,巩俐的每一次都是动真格。

那个被大家津津乐道的练扔扇子的故事已经讲了很多遍了,但还是要说,为了《艺伎回忆录》中的一个专业人士才能做到的镜头,巩俐在5个月的时间里每天2000遍的练习,30万次只为了十几秒的镜头,不管是怎样的算法,都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但巩俐不是用的时间金钱的算法,她用的是个人价值法,是她给自己建立的演员法则,谁都不可以破坏。

她说过:"我没有放弃任何镜头,哪怕半秒钟都不能松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在那场即便只是配角的表演里,她也要做自己的主角,凭着这样强大的始终不变的信念感和无可挑剔的业务能力,巩俐凭借《艺伎回忆录》里的初桃一角获得第77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女配角奖。

拍《红高粱》的时候巩俐还是个新人演员,没有八年十年的演戏经历怎么办?

那就来真的!

真的住进故事的发生地(拍《红高粱》之前,巩俐在山东的高密住了两个月),

真的挑着盛满水的水桶在高密的乡间路上走来走去,每天走,她说"用空桶假装会左右摇晃,而有水的桶是上下颠簸的",

甚至电影里的那一片高粱都是她和其他人一起种出来的!

她必须要那种真实感,否则自己都觉得假,观众又怎么会觉得真?

这种从第一部电影建立起来的"真格"原则延续到了巩俐后来的每一部电影。

拍《秋菊打官司》、《菊豆》、《活着》,她同样是住进故事里,成为电影里每一个角色本身,她饰演的秋菊是中国大银幕里公认的经典,她"丑"得让人以为她是当地的农村妇女。而这一切都是在她三十岁以前完成的,二十几岁的巩俐毫不在乎美貌,在明星与演员之间,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演员。

拍《归来》,她跑到养老院和失忆症病人一起生活了两个月,她说"这是自己碰到的最难演的角色,如果演好了,我才觉得自己是个好演员";

就连饰演商业片《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里白骨精这样没有真实的人物参照的角色,她都能自创一套"没有呼吸的表演方法"

巩俐不仅仅是女主角,她是绝对的主角。看了巩俐的一路战绩,你们会发现,中国优秀的女演员不少,能演好女主角的也很多,但以一己之力撑起一整部电影的类型女演员却屈指可数,而巩俐从影三十多年的三十多部电影里,很多时候都是作为绝对主角,而不仅仅是女主角,比如《红高粱》、《秋菊打官司》、《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周渔的火车》等,比如这次的《夺冠》,她都是以戏眼、第一主角存在的。

到了这次《夺冠》,专业的影评人、观众们都给了巩俐无尽的溢美之词,但都不及陈可辛的这一番剖白:

"三页纸的台词,整部电影的主题,憋了一部戏。

巩俐一个镜头完美演绎出来。

我一辈子没拍过一条过的重场戏,有点不相信自己的判断,马上看回放。

巩俐坐在场中间,等。

看完回放我放下心头大石,走过去抱抱巩俐说'收工'。

那一刻我心里在想这个世界有两种导演,拍过巩俐的和没拍过巩俐的。

我幸运地属于前者。"

陈可辛可不是什么没见过世面的导演啊,他是合作过"曼神"张曼玉这样顶级女演员的导演啊,他却用他一辈子导演生涯的"不可能"来评价巩俐,他甚至用"巩俐"来作为行业评级标准划分了导演的等级。

3页的台词,4分钟的剧情,我们看到的是电影里巩俐神级的表演,可天知道这4分钟的一气呵成背后又是多少次的"30万次",那些浸在训练场上的时间,那些反复专研剧本的日夜,那个记录下郎平每一个微动作微表情的笔记本,那个连弯曲弧度都要和郎平一致的驼背……无数无数的体验式训练,天赋加后天的集大成,才成全了电影里每一个让人惊叹的表演。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巩俐的每一次动真格里都藏着一种"拙",这种"拙"不是笨拙,而是大智慧,是先天悟性加后天努力的才智,是明确自己想要什么而做出什么努力的明智,是每一次都要做到最好的斗智。

这就是巩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