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一刻,秋风四起,禁不住拉紧了衣领,路上的上班族们行色匆匆,眉头紧皱等着公交班次的到来。

小区附近的报刊亭早早开门迎客,空间不大,几平米,窄窄的门口放了一个冰箱,分开放置了雪糕和饮料。旁边的案台上放了一些常见香烟的包装盒,口香糖之类的小件,旁边的玻璃墙上摆放了寥寥无几的几本杂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等车的那十分钟,路过的人很多,停下来买点什么的人少之又少,有几个人停下买了几包烟和矿泉水,购买报纸书刊的人,为0。若是我小的时候,绝对不是现在这样几乎无人问津的光景。

那个手机和电脑不普及的年代里,都是从报刊亭度过的。

回不去的时光

十几年前,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报刊亭在济南的街头随处可见。那时候我还住在北园附近的小区,楼房密集,没有安置报刊亭的空间。即使这样,小区里也是有报刊摊的。

《知音》、《读者》、《青年文摘》是报刊亭里销量榜的前三名,有时候当天的作文作业不知道写什么,就去找这几本书获取“灵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我最爱的还是《漫画party》以及《豌豆笑传》,到手没多久就会被小伙伴们借阅,我们会一起讨论最新的里面阿衰的笑料,还会看有什么新出的漫画是能戳中我们的笑点的。

放学后最开心的日子就是到报刊亭前面的台湾热狗烤炉前,对大叔说要肉爆开的那根热狗!有时候家里给的零花钱舍不得买学习用品,就都用来满足这一口诱人的香味了。

小学那几年,我父亲有看报纸的习惯,他钟爱《齐鲁晚报》,每天都会卡着时间让我帮他买份回来。那时候家附近的报刊摊火到什么程度呢?晚一步,《齐鲁晚报》都能被抢走。

那时候报纸好像是五毛钱一份,每次父亲都给我正好的钱,偶尔会多给点“小费”,然后我就攒攒钱,等着买下一期的《漫画party》。

而且很多地方都一样的是,报刊亭旁边总有一张小桌子,小区的老大爷们买了报纸后坐在那儿,喝喝茶下下棋,唠唠家长里短。那时候也不讲究什么观棋不语真君子,旁边总有一些围观的人爱指点江山,每次看到我也爱插个嘴,然后被大爷们赶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初中高中,我最爱的就成了《爱格》。里面总有一些青春文学让自己感动不已,配上书中印的好看的书模们,更感到“触景伤情”。这也成了我住校后没有手机的慰藉。

思来想去,觉得报刊亭最妙的地方就在于它特别像个宝藏。电话卡、充值卡、口香糖、香烟、台湾热狗,有些“资本”的报刊亭还会配备上茶叶蛋。但是现在,很多东西都消失在时光里。

城市记忆蕴藏在菜市场和博物馆,还有那些老楼房,我觉得,应该再加上报刊亭。它的兴衰,见证了我们每个人回不去的时光和青春。

报纸杂志的没落

还是最近才发现,报刊亭在我们的视线中越来越少。留下来的也是寥寥无几,有一些也是一周只营业一两天。

现在的报刊亭更像是酒水亭,饮料和零食占据了更大的空间。问了一下营业的报刊亭老板,他说现在很少人会去买报纸了,有的老人还保留着这个习惯,不过也是订报纸送到家里,而不是来这边买。

“现在的人越来越多的去选择看手机新闻,更新快也及时,报纸现在是越来越难看到了。”

“在十几年前,生活日报、齐鲁晚报等这几个报纸卖的特别火来!那时候每天收拾报纸都能弄的一手油墨。”老板说现在卖的好一点的也就时尚杂志和《读者》,来买的都是年轻小姑娘和学生、家长们,但是现在也卖不动了。

老板偷偷告诉我,报纸就几毛钱利润,但是过去一天几百份卖,也是挺赚钱的。但是现在手机普遍了,也就越来越少人愿意去花钱买纸质的看了。

以前坐公交去上班的路上,车厢会有人抱着一本书刊看,但是现在,人人都用手机来打发时间。

报刊亭的未来

占道经营、超范围经营使得报亭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点整治对象。一方面是城市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纸媒衰落的大势所趋,报亭夹在中间举步维艰。

现在一线城市报刊亭数量锐减,人们阅读习惯转向了“快餐式”,如果一个视频开头就留不住目光,下一秒就会划走。看书选择去看书评,知道个大概就觉得可以了,完整地去阅读一本书成了奢侈。

我个人觉得,只有真正摸到的书刊,才能静下心来去阅读。在电子介质上去读书总是会被各种信息打断,书卷气无法被替代的。

2015年,白岩松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曾说过,“按照现在的思路,报刊亭无疑是在等死。”白岩松认为,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角度来审视报刊亭,它不仅不应该消失,反而应该成为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

现在的报刊亭急需转型,从外观、经营范围到其他方方面面。报刊亭也是济南历史文化中很重要的记载者,让那些习惯了纸媒的老年人们也不会感到被城市抛弃,也让个别纸质书刊热爱者不用“忍受”没有传统油墨香气的、没有灵魂的电子书刊。

报刊亭也是济南的灵魂,我希望有一天能看到它重新融入这个城市。

来源:济南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