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里的一些规矩,其实不是平白无故来的,更不是所谓的迷信,它有它一定的来历,也许今天看来没有任何意义,在古人看来则非常重要,其实这就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它或多或少的见证了一个城市发展的轨迹,以及当初流行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今天年轻一辈的人泸州人,就不知道,泸州有一个全国各个城市可能都不会有的规矩,老城区没有炼油房,更夫时代不打一更。

那么这是怎么来的呢?听江阳沽酒客慢慢给你摆。

在过去,泸州城区没有炼油房,其实应该叫撞油房,因为在没有机器出菜油的时代,以前都是撞油,有菜油,桐油。但是老泸州城却没有,只能在河对面的小市修油坊。这是为啥子呢?

据说在没修泸州滨江路以前,从城墙拐拐向河坝走去,还有一条不足五十米的短河街铁石板。在街中间,确有一块两米见方的生铁铸的铁石板,被人走得亮光光的,位置在现在的半岛一号大楼下。

据老人们讲,泸州城坐落在一座筏子(木排)上。从前,城里不准‘撞’(榨)油,怕把筏子撞散了,榨油厂一律设在小市。还在木排的尖尖处埋下一块重重的铁锚——铁石板,把泸州这个筏子稳稳地锚在长沱二江汇合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种说法,据罗老师的同学赵世祥老师,曾经在馆驿嘴居住,听他现在一百多岁母亲说,这坨毛铁,以前高出地面很多,确是用来拴船的锚。后来慢慢沉到沙土里去,成了块铺街的铁石板。也是泸州几大铁之一,我们年轻一代的人是不清楚了。

这个你要是看过俯拍的泸州老城,确实是像木筏子一样,非常有意思,大概是因为古代泸州人有一种迷信吧,才会有这样的打算。而那个不能打一更其实也来自一个传说。

打更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在古代,甚至民国时期和一些不太发达的乡镇都还有更夫。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老一辈曾经绘声绘色的告诉江阳沽酒客,以前泸州城的钟鼓楼可跟现在不一样,是木架的,很高,那个时候没有高楼大厦就是很现在的地标,不知道哪一年,长江来个老龙,不好好保护长江非要收泸州人的保护费,他一开始要吃的和金银,后来想吃童男童女,膨胀的很。泸州人不干的话,就要发大水淹没泸州城。

当时有个姑娘叫玉姑,很聪明,叫老百姓一起把鼓楼架高,躲在上面,但是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于是胆大心细的玉姑跟那个老龙谈判,叫它把水退到城外,再商量进供。老龙一看玉姑他们妥协了,心想量你也不敢不交,于是退到城外,并且要求玉姑马上送童男童女,不然,立马全部淹没钟鼓楼,玉姑灵机一动,说,好啊没问题,但是有个条件,等泸州城更夫打一更的时候就给你送来,而且她和老龙当着天地发誓:谁要反悔,天打五雷轰。

老龙心里暗暗窃喜,心想这个可以有,于是退了水发了毒誓,开心的回到自己江中龙宫等着更夫打了一更就可以吃童男童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哪晓得你奸诈,玉姑也不憨,就告诉城里的更夫,不要打一更,每天从二更开始。

龙王回去等小鲜肉送到,结果二更三更都敲过了,还不来,上岸一看玉姑他们才庆祝,还唱歌说:

你个老龙硬憨,一更不打二更先,你想吃童男女,当心天打五雷轰。

老龙知道上了玉姑的当,但是因为发了毒誓,又不敢反悔,怕被天收拾,于是只有怏怏退去。

就这样泸州城不打一更的规矩就传下来了。

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也侧面证明泸州人一直乐观向上的态度,不惧自然的雨打风吹,敢去挑战恶势力,今天看来还是有它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