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五代十国是秦国统一中国之后,又一个大分裂时期。与之前的分裂相比起来,五代十国的存留时间比较短,前后不过70余年的历史。大部分人对这一时段的历史文化记忆相对模糊。由于时间较短,所以历史影响也比较小一些。

虽然五代十国存在时间较短,但是在这短短的七十多年光景里,也呈现出了较完整的历史局面。这一时期的官僚制度,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以“任官制度”的改变最为巨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代十国

一、 继承旧制,推陈出新,五代十国的任官制度别具一格

五代十国的任官制度,与唐代的制度内容基本相同,但细微之处,亦有差别。其中“劳考”和“考劳”主要是针对官员的年资,这在五代十国的任官制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考核标准。

这项标准比较适合对中下级官员的一种考核,但是在五代十国里的的标准也存在着细微的变化,其中一个变化就是在名称上,从“劳考”变成“劳考”另一个变化是,不同于原来审核中下品级的官员,而是比较侧重于流外官和无品阶官员。

而“选数”这个标准则适用唐代六品以下的官员。五代十国也是延续了唐代的这一选数标准,但是多少也有些出入,对于选数的标准有些变化,在唐代规定选数是一年一选的,十二年就有十二次选。五代十国最开始是改为七年,但是之后由于是建立国家的初级阶段,再加上连年的战乱,所以到后来的时候被迫改成十年选。

五代十国的战争

但是就算被迫恢复了旧制,因为连年的兵荒马乱,即使已经到了参选的时间 ,也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压力不能够及时返回。所以因为这样的情况发生,对于选数的制度也就没有具体按照规章制度来办,其具体的制度时间还是比较灵活人性化的。其中选数中也大大的运用了减选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之前的朝代已经广泛应用,那时主要是作用为奖励和处罚。五代十国也同样,但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减选的目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是因为当时战火连天,政府可用的官位比较少,导致许多人虽然参选但是却没有官职可以授予。相反的是,地方官员的官缺比较多,为了有更多的官员可以任用,加快筛选的速度,就会使用减选这个办法。

缩短官员们的参选年限,来填补各个州县的官员缺失。各种减选按照等次依次排序,来显示皇帝的恩惠。根据史书的记载,这种事情的案例有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官员

二、 官资成为升官的重要途径,混乱年代的无奈之举

关于“资”。唐代资的制度与五代十国时期的资大致来说也是没什么区别的。也属于一个综合的标准和资格。其中的“官资”就是官员们的职位和品阶。还有一种个“资考”,资考便是备选人的品阶和一定时间内需要接受到的年考。关于参选人的“资”五代十国也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比如“依资”、“超一资”、“历任之劳”等资格。对于五代十国频繁出现的资质,候选人根据各种资格条件,依次进行升迁。

但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选人范围究竟是什么样的?这里面包括了很多不同的级别,其中的“资”是官员们的年限资格 ,还是指官员们的品阶不同的资格,史书记载没有那么明确,所以还在研究和品鉴之中。关于具体的五代十国的选任范围,史书记载,官位的确实比较少,而待定的官员比较多,具体要按照官员们的高低进行分化,但是具体的官员的高低要按照什么标准来进行分化,并没有表达的很明白。

但是表达明白的是当时五代十国的官员们是由官员资格和参选人的官职级别来区分的,这些具体的记载,也明确了五代十国的参选之人对“资”的排序已经非常明确和具体了。

闲适的官员

三、重视资序,升官有道,五代十国十分看重官员的资历

关于“资序”,唐代的资格里,已经有了明确的资序条件,但是资序又和资历的意思有点混淆。所以后人解释中,资序应该是资历的补充说法,却不占有主导位置。

反之到了五代十国的时候这种资序已经变成稀松平常的事情,与唐代不同的是,他们把资序作为比较重要的参选资格来看待,并且有了详细的内容介绍。根据史书记载可知,从各个级别官员的晋升看来,有着很明确的官员资历分别和官员职务和品级的高低之分。

此外关于“考任”,考与任这两种区分的连用在五代十国的资格中是很常见的。事实上这两种已经成为一体来规定参选者的固定资格。执事官的年资便称作是“考任”平常一般情况下都一个官员的任期要接受两次考。也有一个任期出现三考的情况发生。每个职务的官员在他们规定的考任情况下,便可以晋升一个官位。

官员考任

四、战争时期的特殊选择,磨勘制度严格审查每一个官员

五代十国的甄选方面,很大一部分是延续并借鉴了唐代的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国情不同,五代十国连年征战,像唐代那样按照规章制度的具体程序来甄选,就变得异常困难。所以便把三个甄选合成一个。在这种情况下被选人的档案都是比较重要的,其中记录了官员们的年资和各种资料,但是由于战争的关系,这种资料的丢失和损毁,导致会有人假冒参选者,这也加大了审核难度,并且也变得异常严格。

这种严格的审查方式被称作“磨勘”,在当时已经变成一种常态的审核方式,成为一种不同于唐代的新内容。因为参选人数的少,所以把磨勘变成审核官员的重点,在五代十国固有的磨勘制度下,已经有了相当具体的规定。

比如引荐磨勘,必须三官为保,意思就是,想要举荐一个人拥有磨勘的资格使其成为官员,必须有三个在职官员一起为其引荐担保才可以。五代十国的磨勘审核制度非常齐全,比如“告身”、“告赤”、“解由”、“家状”等等,这些不同的文状都有他们各自的重要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官员参选

五代十国运用了唐代的旧制度,必须详细地登记参选人的各项资料,上任时也必须有政府发给的任命书。对于公凭,唐代并没有对公凭的记载,这个文件是五代十国特有的官员资料。在战乱的时候,这些官员的档案大多数丢失或者损坏,也影响到了官员的任命,所以要到当地的政府官员的签发和认证下出示证明。

结语

五代十国在历史长河中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从史书来看,五代十国时期的官员资格制度还是比较全面和细致的。不但借鉴和延续了唐代的相关规定,也有根据本国现状从而研发出的自己特有的规定。

虽然当时连年战乱,但是可以看出统治者仍然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善国家的规定。由点及面,从五代十国的任官资格制度能看得出,五代十国在国家其他的规定中尽力的完善创新。虽然只在历史上存在了七十多年,但依旧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五代史》

《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