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忠于社会秩序而不是忠于国家”出自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应该站在怎样的语境下理解这句话?

在弄清楚这句话的意思前,了解印度的历史是有必要的。我们都知道,古时候的印度盛产宝石、香料,在西方人看来,这简直就是天堂。所以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行记》中丝毫不掩他对印度的赞美,称那是一个黄金遍地的国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这句话引起了西方人的狂人,所有人都渴望来到梦想中黄金遍布的印度,于是,英国殖民者浩浩荡荡地来了,自十八世纪末开始,英国开始实行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日的到来,印度才获得独立和自由,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但由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时间太长了,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政治制度都对印度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印度根本不可能和英国完全划分开来。

印度从英国“拿来”了政体,形成了他们所谓的“民主制度”,建立了民主国家。但这个国家的力量实在太小,真正能让印度人臣服的还是巩固千年之久的社会秩序,这社会秩序包括方方面面,主宰着印度人的生活。那么,所谓“忠于社会秩序”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种姓实际上决定着印度人的命运

和别的国家不同,印度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国家,保留着许多封建习俗,至今还在影响着每个印度人的命运,其中之一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实际上的第五等),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1、种姓使阶级固化,社会丧失公平

在一个人出生前就已经决定了他的种姓是高贵还是低贱,而且很难更改。更可怕的是,你的种姓已经决定了子孙后代的命运。这样顽固的种姓制度在印度已经存在了3000年之久,每个种姓间被决然地划分开了,只允许同个种姓的人通婚,使种姓之间无法流动,印度的阶级也因为种姓不同而走向固化。

从印度的国家体系来讲,应该讲民主平等,但在顽固的种姓制度前,许多印度人都已经放弃了挣扎。婆罗门的地位在印度是不可动摇的,你要是吠舍哪怕非常有钱你也不会改变你的种姓地位,除非和婆罗门等高种姓联姻,这就是女方要是低种姓要付高额嫁妆的原因。

自由恋爱根本不存在,假如地位有差别,会杀死那个低种姓的,这样你全家的地位就会提升,所以婆罗门男青年在印度很受欢迎,贱民的是不可触碰的,只能做掏粪工或者一些下贱的工作,而且这是世袭的工作。假如低种姓的人肢体碰到了婆罗门等高种姓会被乱石砸死。

这些规定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要想改变是非常困难的。印度的社会阶层之间完全断裂,各种姓阶层有独立的车厢,餐厅,房间,甚至教育,职业。整个社会是割裂的,近乎种族隔离的程度。

2、种姓矛盾不断引发暴乱

1921年科哈特教派仇杀死155人;1931年坎普尔冲突,死亡500人;1946年加尔各答大屠杀死亡5000人,旁遮普仇杀50万人丧生;1968年到1985年的15年间,印度发生4742起教派冲突,死亡人数2721人,平均每年316起,死181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圣雄甘地也是死在教派分子之手。这些冰冷而残酷的数字,都是由于教派斗争引起的,而在这些报复行动和袭击中,种姓都是极为重要的主要原因。国家强制力在这些教派狂热分子前,根本无力镇压。

对于印度人来讲,个人不可能挑战种姓,因为即将面对的将是整个阶层的碾压。种族制度根深蒂固,个人完全没有希望改变。而国家在种姓制度前,显得那么虚弱,甚至国家的领导人和政府的高级人员都出自尊贵的种族,无疑是助长了种族的统治。

3、种姓面前,国家如此弱小

很明显,印度的种姓制度完全与现代社会文明背道而驰,更是与印度作为一个民主国家喊的自由平等差别甚大。种姓制度于印度,真是对“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的称号以莫大的讽刺。

虽然在国家的法律上,残酷的种姓制度早已被抹去,但在印度人的血液里,仍然保持着种姓与种姓之间莫大的隔阂,社会仍然承认种姓制度,并且是社会运作的潜规则。如果印度不能根本上废除种姓制度,它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国家。

再回到印度的社会现实,虽然政府陆续出台了多种政策来保护低种姓人民,但无一不遭到高种姓人强烈的反抗和破坏。而低种姓的人在几千年的压迫之中,早就失去了反叛意识,他们已经在心理上沦为种姓制度的奴隶。习惯于逆来顺受的他们,早已忘了要如何反抗。

二、宗教钳制印度人的思想,大于国家效力

印度有多种宗教,被称为“宗教博物馆”,主要包括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锡克教,基督教,耆那教等,还有部落信仰原始宗教。

关于宗教现状,印度宗教冲突形势非常严重,历史上教派冲突很多表现为屠杀其他宗教的信徒,如伊斯兰教统治时期;近代教派冲突仍然不断,如曾1984针对锡克教的蓝星行动及后续冲突,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冲突等。

正是因为印度宗教发达,所以在英国殖民的早期,基督教根本没办法得到印度人的信仰,这也破灭了英国人想靠基督教钳制印度国民思想的计划。但英国人很快发现,印度几乎全民信教,信仰最多的便是印度教,于是殖民者借助印度人这个特点,利用本土的印度教来统治印度人的思想。

同时,英国统治者也对印度教徒进行分化。种姓制度本来是一项约定俗成的规则,在一定区域内存在,并且随着各个社会团体地位的变化,亚种姓地位的高低也经常变化。婆罗门和刹帝利人数都很少。真正起主要作用的是纷繁复杂的亚种姓。

英国殖民当局进行人口统计,普查每一个人的种姓,并且登记记录,按照种姓管理,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在全国形成系统,影响到政治中的方方面面。不同的种姓受不同的政策对待,形成了众多不同利益的种姓团体。

对各邦也由当地人管理,只有少数要地由英国殖民者直接管理,由此削弱各邦之间的联合。

分而治之确实有效,各种姓,各民族,各宗教团体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很难形成合力对付英国殖民者。英国殖民者通过将宗教和种姓结合的方式,让各宗教互相撕咬,削弱彼此的力量,自己则坐收渔翁之利,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印度的宗教体系如此复杂,一直保存到现在。只是印度已经是一个政治实体的国家,国家整合和民族构建也在慢慢发酵。

以印度教为精神纽带,以人数最多的印度斯坦族为主要民族,以印地语为主要语言的印度教民族主义逐渐壮大起来。这一方面加强了内部的凝聚力,但另一方面也破坏了原本各族群协调的局面。

印度现在虽然是世俗立国,但是印度教事实上的国教地位却并不难看出,当年和巴基斯坦的分裂就是因为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激烈冲突。任何宗教在和异教冲突的时候都是邪恶的,包括佛教,更不要说其他类型宗教了。

现在,印度国内依然有大量伊斯兰教存在,因为锡克教、耆那教、拜火教等和印度教天生的相似性,所以易被接纳,但是伊斯兰教就难了。低种姓、穆斯林和南印度各群体与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矛盾日益加深,成为印度国内越来越激烈的矛盾冲突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任何一个大国管理起来都非常困难,美国一样,印度在生产力尚不发达、宗教气息从来都没有淡化的背景下,更是难上加难。

三、总结

长时间被奴役之后,我们就忘了我们本来是什么人,也忘了我们本来是做什么的,也许三代人就足够了。印度种姓里面最低等的两类,恰恰是天竺的原住民,他们曾经有辉煌的历史,后来被征服后,成为低等人,现在他们似乎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低等人了。

任凭国家怎么倡导“平等、自由”,也很难改变印度人骨子里的信仰。印度的种姓和宗教统治早在英国殖民者到来前就统治了印度人千年之久,英国人不过是利用了“国家”的外壳,实际上却加深了印度的种姓和宗教矛盾。从1947年至今,在根深蒂固的社会秩序下,印度还未真正实现独立和自由。

参考文献:

《种姓和印度教社会》

《摩奴法典》

《印度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