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

“三杨”指的是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明初政坛的显赫人物。三人身居内阁,共同辅政,取得了良好政绩。其中,杨士奇草根出身,也没有考取科举,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登上朝堂,先后服侍了建文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等五位皇帝,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入内阁40多年,其中担任首辅21年,超过严嵩的14年、张居正的10年,可以说是政坛常青树。那他一介没有功名的白身,是如何发迹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士奇是江西人,出生后正赶上元末兵荒马乱的年代,他跟着父母被迫四处逃亡,父亲不幸早逝,母亲带着他被迫改嫁,杨士奇的幼年生活很是惨淡。后来继父被朝廷贬谪到陕西戍边,他和母亲只好返回老家江西泰和。为了谋生,还是个孩子的杨士奇开始在村子里的私塾当老师,虽然收入微薄,但他和母亲勉强能够填饱肚子。这段苦难经历,对杨士奇影响很大,一是磨炼了意志,二是当老师肚里得有货,促使着他刻苦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功底。1385年,19岁的杨士奇受命担任了石城县训导,半年之后因为弄丢了学印,就畏罪逃走,开始了长达10多年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靠教书谋生,也没有能参加科考入仕为官。

杨士奇紧紧抓住上天赐予的机会,兢兢业业地编撰《太祖实录》,成绩卓著,被人誉为编撰史书的奇才。朱棣登基后,杨士奇归附了新朝,靠着才气很快引起了朱棣的重视,不久就被选入内阁(此时内阁还是皇帝的咨询机构),主管一些机要事务,成为皇帝的红人。笔者认为,杨士奇、解缙等文人能很快得到朱棣的重用,跟朱棣刻意拿他们做标杆有关系,朱棣想表达的就是:杀了不听话的方孝孺,不等于灭绝了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杨士奇、解缙等人依然可以扛起读书人的大旗!

可能就是在朱棣的这种心理作用下,低调内敛的杨士奇进步很快,没几年就从翰林编修升任左谕德(服务太子的官员)。他跟大明才子解缙同朝为臣,但两人不太一样,解缙有些狂放,杨士奇更为内敛,也更受朱棣信任。朱棣北征的时候,杨士奇和蹇义、黄淮等人被留下辅佐太子朱高炽。杨士奇发挥当过老师的特长,细心教授朱高炽读书,帮他领会朝政实务要点,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朱棣驾崩后,朱高炽即位,任命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在内阁中的地位日益显赫,成为皇帝依仗的朝廷重臣。

杨士奇早年吃过苦,深知百姓之艰难,所以他在任上非常体恤民生,对朝廷颁发的一些可能损害百姓利益的事,他都不惜得罪皇上和其他官员,及时上谏劝阻,匡正了朝廷施政的一些过失。他为人正直,心胸宽广,杨荣曾经因为误解攻击过他,后来杨荣犯了小错被人弹劾,皇帝向他征求处理意见,他却替杨荣辩解,说杨荣的功绩远大于过错,让皇帝继续重用他。杨士奇的度量和贤达使“三杨”的政治铁三角非常稳固,也使他能够团结朝廷大多数官员,一心一意辅佐仁宗、宣宗,营造出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杨士奇继续受到重用。因为朱祁镇当时只有9岁,杨士奇和杨荣、杨溥等人按照张太皇太后的懿旨,勤勉处理国事,保持了政治清明和朝局稳定。但随着朱祁镇渐渐长大,他的“大伴”——宦官王振开始兴风作浪、干预朝政,他诱导朱祁镇强化厂卫制度,用严酷手段驾驭群臣,搞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当时杨士奇年事已高,但还是依靠太皇太后的权威,尽力维持局面。后来太皇太后病逝,王振更加肆无总惮,权倾朝野,杨士奇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

屋漏偏逢连阴雨。正当杨士奇为国事朝局焦头烂额的时候,他的独子杨稷突然被人弹劾犯有杀人之罪,杨士奇乍一听闻竟然晕了过去。他只有一个宝贝儿子,自然十分疼惜,但他忙于国事,长年不在家,疏于对儿子的管教,以致于杨稷染上了公子哥的恶习,横行一方,胡作非为,做了许多坏事,最后又犯下了杀人重罪。年近80的杨士奇,无法承受儿子杀人犯法的事实,从精神到身体都彻底崩溃,只能告病在家休养。

英宗朱祁镇见杨士奇这般情形,动了恻隐之心,就和大臣们商议,决定暂不把杨稷捉拿归案,先把他作恶的案卷送给杨士奇看。但不久,告杨稷的状子越来越多,朝廷迫不得已将他逮捕入狱,等待审后处决。此时,杨士奇行将枯槁,朱祁镇担心他的身子,用了一个缓冲之策,拖延对杨稷的审决,降诏缓刑来使杨士奇安心。1444年三月,杨士奇在愤懑不安中离世,享年80岁。他去世后,朝廷才下诏将杨稷处死,虽也是父死子亡的悲剧,但终归是避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

杨士奇历经五朝,功高德重,对国家社稷贡献良多。他死后,宦官王振开始专权,导致了 “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被俘,对明朝政局造成了重大影响,大明由此开始显露衰微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