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儿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许多家长对孩子极尽呵护,希望孩子一直快乐幸福。但是,家长再爱孩子,也要重视孩子身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及时补救、矫正,绝对不能心软,否则孩子会越来越糟糕,难有出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小学的侄女,开学后课业压力变大,每天放学后马不停蹄地写作业、预习功课,还要熬到半夜,学习非常辛苦,但也从来没有偷过懒。可是,有一天晚上,侄女写完作业,正准备预习功课,突然想看动画片,我哥想着孩子学习辛苦,这也是第一次偷懒,就同意了。但是,侄女一看起动画根本停不下来了,最后预习功课的时间都没有。我哥想着,算了,孩子第二天早起预习也是一样的。到了第二天,侄女早上睡醒都快迟到了,吃早饭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预习功课了。在这之后,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好几次,结果侄女的成绩突然下跌了,这让我哥焦头烂额,不知道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

“破窗效应”:不良行为在一次次放纵的过程中逐渐放大

家长在育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在学习或者在做其他事情上,一直表现得很好,没有什么不良习惯,所以有的时候开个小差,做错一点事情,家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了,但是后来事情一发不可收拾,孩子的不良习惯越来越严重,难改掉。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破窗效应”。意思是说,如果不良现象在一开始被放任的时候,会诱使人们变本加厉。这一理论来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菲利普·津巴,在1969年做过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汽车分别停在两个地方。一开始,人们没有去破坏这两辆车,后来他故意把一辆车的车牌摘下,一辆车的车窗打破,结果当天车子就被破坏、偷走。这样的事情引申到育儿领域也是这样,时候家长疏于或者懒于纠正孩子,“破窗效应”就会发生在孩子身上。

有得

“破窗效应”会毁掉孩子的什么?

家长不及时改掉孩子的不良行为,短时间内好像孩子只是失去一次考高分的成绩或者失去一次机会而已。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孩子的小错不纠正,最后就容易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最后的结果孩子和家长可能都承担不了。所以,家长最好早点知道,“破窗效应”究竟在毁掉孩子的什么:

①毁掉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一次犯错误家长没重视,后来就引发了无法制止的恶劣后果。如果这时候孩子的老师、朋友,甚至家长自己再指责孩子,孩子就会变得自我怀疑和否定,变得不自信。就拿我侄女举例子,她之前功课按时完成,成绩也稳定,后来偷懒学习任务总是完成不了,成绩下滑,老师提出批评,侄女彷徨失措,学习的自信心大大受挫。

一旦孩子陷入“破窗效应”,不良行为愈演愈烈,他就会被周围人贴上“不行”的标签,孩子就有可能感到自卑,认为自己天生不行,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被打压,会变得消极、悲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②毁掉孩子的好习惯

人养成一个好习惯,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但是一个坏习惯的形成,只需要几天。尤其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孩子是缺乏自制力的,好习惯短期内带来的好处,他们看不见,坏习惯往往因为满足孩子的本能欲望,比如偷懒,让孩子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如果孩子出现不良习惯,家长任由孩子发展,不加以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就会从“小小的火苗”演变成“熊熊烈火”,伴随孩子一生,孩子要承受一系列的副作用。所以,家长要警惕,你的一次放纵和疏漏,可能就是在毁掉孩子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好习惯。

如何防止孩子陷入“破窗效应”的陷阱?

“破窗效应”对孩子的危害大,但是既然这种现象被我们发现,还是能够找到规律破除的,所以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想要防止孩子陷入“破窗效应”的陷阱,做到以下几点即可:

①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要心软、护短。有的家长太过溺爱孩子,孩子喜欢摔东西、发脾气,家长觉得孩子还小;孩子打骂别人,家长也不管,觉得自己家孩子没吃亏就行。家长教育孩子太心软、护短,就是在支持孩子的不良行为,让孩子变得变本加厉。家长应该监督纠正孩子的行为,对孩子要令行禁止,让孩子守规矩、懂原则,知错就改,才能成为一个正直、有良好品行、严于律己的人。

②家长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家长用自己的行动去引导孩子,言传身教地感染孩子,其实远比用嘴巴“命令”孩子,更加有效。家长要学会自省,日常注意言行,孩子也会向家长看齐,主动改掉不良习惯,也能避免陷入“破窗效应”的陷阱。

【话题讨论:你家孩子有什么屡教不改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