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人的保险意识和购买数量也在逐年攀升。

保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经济生活中有着较高渗透率的行业。一方面,得益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另一方面,则来自人们防患于未然的思量和考虑。

常言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无论是理财观念的落地,还是传统心理习俗的左右,保险都已经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颇为常见。

《鬼谷子》中一段话就讲到了中国人的这种心理预期。鬼谷子认为,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中国人生活中的大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鬼谷子·第四》中提到:

抵巇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蘖之谋,皆由抵巇。抵巇隙,为道术。”

翻译出来的意思就是说,人一定要顺应变化善于使用计谋,一旦发现事情有可能于细微之处出问题,就应提前做好预防准备。所有事情的最初,都如同秋毫之末那么小,但如果人不注意或不加以制止,一旦发展起来就会形成动摇泰山一样的效果。

在防患于未然的集体心理影响下,人们都希望通过购买保险让自己在心理上有所安防,这是社会上各保险种类层出不穷的心理基础,但却不是决定性因素。

人们理解的保险 ,通俗而言是指一种商业行为,但若从各种角度来看,保险是具有深远作用和意义的,远不止商业行为这么简单。

比如,从经济角度看,保险是分摊意外事故损失的一种财务规划;从法律角度看,保险是一方同意补偿另一方损失的一种合同行为;从社会角度看,保险则是国家和社会经济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已经成为维系社会生产生活稳定的稳定器。

所以保险从诞生之日起,到如今蓬勃壮大,从社会经济角度而言,不但给国家减轻负担,更让老百姓摆脱因意外致贫的遭遇,是利国利民之事。

从更深一层结构而言,保险本意是指稳妥可靠的一种保障,其后则延伸成为一种社会保障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也日渐成为人们用来规划个人财务和理财的一种工具,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意外、天灾、人祸等风险进行管理的基础手段,并逐渐成为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

虽然保险很重要也很必要,但其乱象与风险,也越来越为国人所不齿,甚至拒绝相信保险公司,并出现对保险行业从业者普遍存在不信任、不接触、拒绝交际的社会现象。

比如人们的普遍意识和看法是:保险业务员保守估计80%在诈骗(包括有意和无意);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淘汰率极高,签单之后就甩手不理是对客户利益的极端忽视。

例如,客户发现被某保险业务员骗了后向该保险公司投诉,但公司以该保险业务员已离开公司为由,拒绝赔付和处理,所有损失都让客户自己承担,连投诉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而更甚者则振振有辞的推脱:“现在整个国家的保险业都未规范,我们也还在学习中”为自己开脱,这种强盗逻辑已经成为很多保险公司的口头禅。

歪风之下,中国人对保险业的信任几乎降到了冰点,更增加了有需求客户的辨识难度。再加上有不少国民购买和对待保险的态度几乎都偏离了本质,认为保险是一种投资理财计划。

而事实上,购买保险应始终立足于保障功能和自我家庭的风险,按需购买并作出合理保险规划,才是科学理性的态度。正是这种科学理性态度才能杜绝上当受骗的几率。

保险本身绝非坏事,反而是社会经济所需。

坏处在于人心不古,又缺乏科学缜密的判断推理,一部分买方着眼于赚快钱,一部分卖方着眼于骗取客户的钱,恶性认知结构和损人行为基础上,保险行业深受其害。

而扭转这种态势,不仅需要国家加大整治力度,更需要国民自身端正对保险的认知和态度,尽量在规范范围内操作,不轻易贪恋小便宜,不给道德败坏者以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