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过艺术,只是后来并没有再坚持,原因在于条件,而这个条件中的关键问题也许正出在家长和老师身上。我们时常可以见到许多大人对着孩子心满意足的“天才作品”胡乱批评指点,诸如“你这画的是什么啊?”、“怎么一点都不像呢?“不是这样画的,来,让我来画给你看……应该是这样的……”,更有甚者说“你整天画画不好好读书有什么用啊?画画能当饭吃吗?”

孩子需要的是及时的、恰当的、正面的鼓励,大人不应该用一些既定的观念来衡量孩子的发现、创造,因为那样只会使孩子觉得无趣、丧失信心。孩子喜欢懂她的大人,甚至有时忘却年龄的差距,因为通常的成人跟孩子隔着一道望不见的墙,触及不到对方心里柔软细腻的地方。孩子心爱的,认为很珍贵的东西,有时候在大人那里可能是不屑一顾的,甚至被认为不可取、不可以的。于是,天真渐渐被教育抹煞,取而代之的是世故及教条,而世故圆滑或刻板教条都是艺术的致命伤。艺术,是赤子心灵的表达,纯净和自由永远是创造的前提。所以,恳请大人们好好护佑孩子们,让他们不要过早地成为那种无趣的大人。

大人是无垠的天空,孩子是云。所有的色彩是他们之间的和谐的美丽。懂得孩子,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上散发的洁净、无邪、欢乐、稚趣是上天最好的馈赠,我们也会从他们身上找回那个曾经的自己,跟他们一样的无瑕和绮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标准与摧坏

许多孩子说“我画得不好”的时候,往往是想获得大人的肯定;也有不少孩子在十分投入专注于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时,非但没有被及时发现、赞许、激发、引导,反而被家长或老师以概念标准来衡量批评、打断,这种以‘爱’的名义去‘害’的例子实在是比比皆是,这是一种无形的杀戮,它残忍地砍断了可贵的创造的枝芽和新叶,并塑造出他们想要看到的形状,即便那是僵死的、违背自然的、了无生趣的。

原本极为喜欢画画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一句错误的批评或是一种无理的要求,变得对艺术极度反感、厌恶,甚至会变得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这就是所谓正规“教育”以“标准”强压,不容许创造的特性、个性的发挥、发现的快乐存在,带给孩子有可能影响其一生的“挫败感”。

有一个孩子放学回家很欣喜地拿了一幅自己在学校画的画给母亲看,说“老师今天说我画得很好,很有想象力”,母亲丝毫没有发现儿子作品的价值,看后只说了一句:“你今天怎么会画成这样?!”,孩子转身回自己房间大哭……

又有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极具绘画天赋,每次要画到自己头晕眼花、体力不支才被迫停下画笔。就是这么可贵难得的好苗子,被学校美术老师选拔去参加市里的比赛,每个年级只抽一名,提前在学校培训,老师布置了人类无法理解的作画题目:“白痴、笨蛋、傻瓜,请画出这三种人不同的表情”;孩子开始极端厌恶他曾经最为热爱的绘画艺术。当他把这件事情告诉我时,我感到无比心痛和悲哀,艺术和文化何以沦落至此无聊、扭曲的地步。在画画这么快乐的事情里,孩子都找寻不见一缕阳光,身为“园丁”辛勤浇灌的是毁灭的毒药吗?是否该好好深刻检讨一番?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吧!

如何欣赏孩子的发现和创造

教师的职责,不是去规定和塑造,而是去欣赏、发现孩子们欣喜的觉察和创造力,轻率的否定将会带来不可挽回的遗憾,使得我们错过他们来自于自然本性的发现和创举。有时候他们身上有一种用社会常理无法解释的天赋异禀,在清纯的幼稚中灵光透现,仿佛伟大的哲人、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对宇宙、生命的阐释。

有时候孩子俯身蹲在大树下或花坛边,乌黑透亮的眼睛里可能是一个奇异的世界,充满了快乐和希望,自然可以让人的感受力保持鲜活和敏锐,让心处于平衡和满足。我们不可以鲁莽地去干涉、呵斥“你在干嘛?傻不傻呀?”相反,应当感谢孩子,带领我们共同去发现美丽。古人秉烛夜游,乘月泛舟,是何等浪漫和隽永,没有了童真,就失去了诗情,生活将只剩下阴谋算计、利益得失、权利荣辱,那样的话就背道而驰了。

有一位七岁的小女孩,在书法课开始前突然向我激情演说,像一位先知,也像诗人、哲人。她手舞足蹈,反反复复大声告诉我:“你一定要有如火花般、如向日葵般、如月光般灿烂的笑容……你真的有这样的勇气,有这样的愤怒来面对你的生命吗?你真的有这种爱情的火花吗?你会付出的,你会被你现在的笑容感谢的,你要与草,与字对话……这样你就可以改变、注定自己的命运,至少你会比平凡的人过得好多了。如果你没有如火花般灿烂的笑容,你将失去你以往的一切,你的财富、你的……你一定要笑出如火花般的笑容……火花,火花是你永远的命运、永远的希望……”

孩子,很多时候是大人的老师,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的虚心和爱心去接纳、欣赏、融入和感谢他们,他们回报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如火花般灿烂的笑容,而是永远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