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朋友问:好多新诗没有风格,水平低下,牵强附会,为什么还有人在写?

这个问题其实看上去好像问得挺对,那些乱七八糟的新诗,怎么就一直存在呢?按理说没有人看好的东西,应该没有市场,没有市场的东西,为什么一直有人供应呢?

这种品质差的东西经不起市场考验,必将被淘汰而消亡的看法,听上去很有道理。

但是他忽略了一点。

诗歌并非商品。

诗的产生源自人类感情的爆发,通过韵脚产生节奏感,抒发各种不同类型的情感。

诗言志,词调情。

诗歌如果让读者产生通感,对诗人的情感做出反馈认同,继而愿意出现购买意愿——这个时候诗歌才会出现价值,才会成为商品,才会遵循供求定理。

但是达到了商品性质的诗歌是在愉悦读者的角度成功作品——我被触动了,我愿意付钱。这个触动就直接和供求挂钩,能够达到这种水平的诗歌作品,就是我们平时听了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感叹一声“好诗”的文字——虽然你还是不一定会为它付钱。

只有好诗才能进入价值兑换渠道。

当然了,《X安经》除外。

虽然感动读者是作者的最高成就,并不是唯一成就,甚至不是初心。

诗歌的初心是通过叫喊出来,散发自己的情感爆炸或者郁结。为什么追求认同?还不是为了让更多人一起分享快乐,分担忧伤?

快乐是谁的?忧伤是谁的?

都是作者自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诗歌的目的是分享,但是出发点是作者自身情感的宣泄。它的目的,甚至成为商品,创造价值,赢得名声,都是它初心达成的附加值。

从完全的作者角度来说,我手写我心,你看不懂管我鸟事——因为我不在乎自己的作品是否能变现,我不在乎你手上的几个臭钱,所以我可以毫无顾忌地创作只有自己才懂的诗。

从大众角度来说,只有作者自己才懂的诗缺乏人类通感,自然是垃圾。

我又有什么义务去读懂你的内心,你摆在我面前的文字打动不了我,就毫无价值。

诗人再好的情感爆发,对没有被勾搭成功的读者而言,都是垃圾,都是烂诗,都是浪费时间的文字。

可是对有些作者来说,完全并不在乎啊。

那些在你看来的烂诗,不过是作者不在乎读者的情感散发而已。

当然,也可能有文学上、技巧上的烂,但是作者连内容都不在乎,你以为他会在乎结构、格式、修辞?

他就喊这么一嗓子,并不一定得唱出花腔来吧?你看我们登到山顶,互相吆喝,也没有腔调,可是不也大多一笑了之?

人家就把自己的作品当作一声长啸,那每到感情冲动的时候,就忍不住献丑。

虽然你认为很烂,我认为很烂,所有人都认为很烂,那和他有什么关系呢?

人家拉了屎走了,臭不臭的,他才不在乎呢。

关键是他爽了啊,你又何必一定要去恶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