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庆档尘埃落定,在上映的一众影片之中,《我和我的家乡》票房口碑双丰收,一骑绝尘拿下了国庆档冠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我的家乡》一共有5个章节组成,这其中反响最好的章节,莫过于由徐峥导演,范伟主演的《最后一课》。

对于《最后一课》,“看哭了”是最多的评价。实话实说,我在影院里也悄悄用纸巾抹了泪水,我旁边的妹子更是抽泣出声。

不骗你们,这是我长这么大以来第一次在电影院擦眼泪。

《最后一课》的催泪效果,要归功于主演范伟至臻至化的演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说《最后一课》之前,我想先聊聊范伟。

2001年,赵本山带着小品《卖拐》上了春晚。

节目一播出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没病走两步”和“要啥自行车”成为了经久不衰的流行语,深深刻进了一代人的脑海里。

甚至在十几年后的《极限挑战》中,黄磊还能随口说出“都拯救地球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卖拐》的火爆,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本山大叔春晚小品王的地位,还让“春晚铁三角组合”深入人心,这三个角分别是赵本山、高秀敏、还有我今天要重点说的:范伟。

想当年,我还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小学生,看了《卖拐》之后,就记住了小品里这个被忽悠买拐的人,“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伙夫”。

其实范伟和赵本山在《卖拐》之前就已经合作演过很多次小品了,比如《牛大叔提干》、《红高粱模特队》、《三鞭子》等等,只不过在以前这些作品里,范伟的形象大都是斯文的,留个分头戴副眼镜,以小市民的圆滑衬托赵本山农民的朴实。

而《卖拐》里,二人的角色形象对调了,赵本山从老实巴交的“赵老憨”变成了老奸巨猾的“大忽悠”。范伟从精明的小市民变成了直线思维的伙夫。

这一变,让范伟一炮而红。

用今天的话说,伙夫这个角色“出圈”了。

从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范伟的荧幕形象基本就固定在憨傻这个类型范围了。春晚上的《卖车》、《心病》、《天下无贼》里的劫匪、《刘老根》里的药匣子等等。这些角色的共同特点都是自以为是、头脑一根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药匣子有一些区别,但大方向是一致的)。

说到这,就不能不提那个最著名的角色:

马大帅小舅子,辽北地区第一狠人,水库浪子,开原市几场著名恶仗的主打人,桂英风味饭店行政总厨,维多利亚国际娱乐广场总经理保镖兼保安部经理,德彪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开原市液化石油气总公司首席送气员,彪记靓汤总经理,大帅打工子弟学校常务副校长、小崔美容院副总经理、开原中医院首席导诊、彪哥解梦馆馆长暨辽北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长,范德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怎么样,彪哥这一串名号有没有龙母的气势。

《马大帅》的横空出世,让范伟通过范德彪这个角色一战封神。

这个形象实在是太有特点了,堪称是范伟所有憨傻角色的集大成者,在剧中的举手投足一举一动都是笑点,完美塑造出一个穷讲究、眼高手低、好出风头、想一出是一出但心眼不坏,有些时候还挺靠谱的没溜男子形象。

在剧中范德彪的风头完全不输主角马大帅,从“出圈”的角度看,范德彪更是远远把马大帅甩在身后,2020年的今天,网上还随处可见彪哥的传说,甚至已经被网友加入鬼畜全明星了,网上彪哥的各类混剪视频层出不穷,足见观众对这个角色的喜爱。

我个人认为,范德彪是范伟喜剧角色的一个巅峰。

上面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范伟曾经在全国人民心中,是一个笑星,而且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笑星。

但是后来,范伟开始转型了。

都说演喜剧难,把人逗笑不容易。其实演喜剧对演员来说,入门难,出门更难。

入门难不用多说了,从一些跨界喜剧节目就可以看出某些正剧演员强行演喜剧有多尴尬。

出门更难,因为一个演员一旦在观众心中建立起“好笑”的形象,那再去打破这个形象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因为观众看到你就想乐。

郭德纲经常用这个理由给自己演烂片开脱:

“你们对我的相声太熟悉了,电影里我一出场还没说话呢你们就先乐,我还没出戏呢你们先出戏”。

虽然他旁边的于大爷能拿影帝就说明了观众出戏这个理由不是很充分,但这个情况是真实存在的。

举个例子,沈腾。

无数网友对沈腾的评价是“长在笑点上的男人”、“他往那一站我就想乐”。

仔细想想,这样的评价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枷锁,因为这相当于把演员的戏路锁死在了喜剧上。

这次《我和我的家乡》路演,现场有人问沈腾会不会演正剧。沈腾的回答是:“已经演了,但至今无法上映。”

虽然是调侃似的回答,但也可以感觉到喜剧演员转型的不容易。

让观众笑起来很难,让观众止住笑,更难。

但是范伟还是选择了转型。

2006年春晚,观众发现本山大叔身边换成了老搭档宋丹丹,那个憨憨的范伟不见了。赵本山在媒体上表示范伟不接他电话“人家现在多大腕儿”。

这个时候高秀敏已经因病去世了,赵范高的春晚铁三角正式成为历史。

范伟与赵本山逐渐开始解绑,在《乡村爱情2》之后,两人十多年没有过再合作(其实还有个《关东大先生》,只不过这戏里二位都是客串性质)。直到今年的《刘老根3》,范伟才象征性回归演了一把药匣子,出场次数屈指可数。

在2020年的今天,以马后炮的视角去看,范伟脱离“赵家班”的决策是正确的。

《乡村爱情》拍到了12部,从央视剧变成卫视剧到现在成了网剧,剧情掺汤兑水没完没了。跟《刘老根》(剔除3)《马大帅》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了。

田娃接过了“王木生”的角色,在剧里装疯卖傻胳肢观众。

难以想象如果范伟演上十几年的王木生,还能不能拿到影帝奖杯。

可在十几年前,主流看法基本都是不看好范伟“单飞”的。

事实上,这些年范伟的转型之路并不顺畅,还是那个原因,他的喜剧形象太深入人心了。观众对他的印象就是喜剧演员,角色特点就是憨傻。他刚一露脸还没说话呢,笑声就先出来了。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范伟在群众心中的人设。

要摆脱这个人设,打破既定印象,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多年来打造出来的公众形象,想要一下子打破是不可能的,只能循序渐进。

范伟开始演各种影视剧,其中有正经的角色,也有符合观众预期的喜剧形象,但总的来说,离开赵本山的范伟,在逐渐收起笑容,一点点变得正经起来。

说来惭愧,直到2017年,我才意识到范伟不再只是个喜剧角色了。因为这一年,一部名叫《不成问题的问题》的电影上映了,主演就是范伟。

这是一部改编自老舍作品的电影,范伟饰演主角丁务源,主要内容就是丁务源为了维护个人利益做出的各种腹黑而又滴水不漏的操作,堪称“职场教科书”。

这一次,范伟一点都不搞笑。但就是这个不搞笑的表演,让范伟获得了第53届金马奖影帝。

小品演员、金马影帝,这两个看似遥远的身份在范伟身上重叠了。

很可惜的是,这部《不成问题的问题》虽然质量过硬,但由于题材偏文艺,节奏缓慢还是黑白画风,导致电影的受众并不多,在普通观众里也没什么知名度,最终只收获了700多万票房,是一部标准的小众电影。

而且不知道为什么,《不成问题的问题》至今没在视频网站上线,所以绝大多数观众根本就没看过这部让范伟“称帝”的电影。

尽管这次范伟转型彻底成功了,但影响力仅限在圈内,大多数观众还不知道。

直到今年,《我和我的家乡》上映,大批观众看了之后在网上感叹“范伟老师演的太好了吧”

没错,范伟老师。

上一次范伟被大量关注,还是因为那个“范伟打天下”的游戏广告,那个时候网上调侃的网友,几乎没有人会在范伟的名字后面加上“老师”两个字。

倒退十几年,如果有人告诉我看范伟演戏会看到流泪,我一定会觉得那是笑出来的眼泪。那时候的范伟身上最大的标签就是搞笑,范德彪自杀这种“悲情戏”他都能演出笑果来。

直到看了《我和我的家乡》,我才知道,我低估了作为演员的范伟。

说回《最后一课》。

其实看完电影之后仔细回忆一下,这个故事情节称不上完美,甚至有些地方还比较脱离现实,比如村里的人雷厉风行复原出一个老教室来,范老师得的病怎么就非得大伙演戏给他治,还能治好。最后老师和学生的重逢也太“无巧不成书”了,而且怎么范老师一下就明白过来了等等。

所以《最后一课》的剧情是非常理想化的,它更像是一个童话。在《我和我的家乡》这种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里,稍微显得有些突兀(虽然UFO和马亮也是这样)。

尽管剧情有小BUG,但《最后一课》依然能让观众影院里看得热泪盈眶,原因其实就是一句话:

“气氛顶到这儿了”。

范伟用他举重若轻的表演,把所有人带入了电影营造的情绪之中,带回了那个20年前漏雨的教室里。我相信银幕外的观众很多人根本不是小山村里走出来的,也没在这么破的教室里上过课。但这一刻,观众与角色共情了。

从范老师踏进教室那一刻起,影片的氛围就逐渐从搞笑转变为温情,范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话开始还让人想乐,但看着看着,眼泪不知不觉就涌上了眼眶。

我已经想不起来我是在哪句台词之后开始流泪的,只记得银幕上的范老师说着说着,我周围就开始有人吸鼻子,翻包找纸。范老师小心翼翼护着颜料却摔在桥上的时候,影厅里的抽泣声此起彼伏。

看花絮,拍这个摔跤的戏范伟老师摔了一次又一次,也是50多奔60的人了,这就叫敬业。

这才是值得观众尊重的好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