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盼望过年过节了,因为只要是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妈妈就会带着我们姐弟去到外公外婆家。

外公外婆家离我们家很远,没有车子直达,在那个有辆自行车都值得炫耀的年代,我们只能通过走半个小时的路程到镇上,搭乘一辆通往另一个镇的巴士,再由另一个镇转车到外公外婆家所属的镇上,下车后又步行二十分钟差不多就能到窑上村,也就是外公外婆生活的村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在路上耽误如此多的功夫,我们依然每次逢年过节都很乐意去“长途跋涉”来到外公外婆家。

窑上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子,村子很大,所说有好几百年历史,外公外婆所住的房子,是带“天井”的清代建筑物。房子很有特色,屋檐、瓦片造型、窗格都各有特点,唯一相同的就是,几乎每个房间的每条门一关一开都会发出“咯吱”的响声。

在那个现代建筑还没兴起的年代,村子里的人几乎都做着瓦匠的活,每家都有自己的制瓦小工厂。听我妈说,这个传统工艺,是从老祖宗那里,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养活了村子里一代又一代人。

以前的房子的屋顶大多还用瓦片,窑上村制作的瓦片在我们县和邻县都是出了名气的,在建房热潮时,瓦片供不应求,方圆上百里的人家都慕名而来订购瓦片。那时,窑上村的瓦片制作,好不热闹。

一片瓦从一堆红色的泥土,经过一系列繁复的工序,再从瓦坯到加工、整形,卸坯、晾晒、装窑、烧制、出窑,最后,形成一片可以遮风挡雨的瓦。这当中,无论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极其辛苦又对要求极其细致,半点马虎不得,所有不被注意的细节都有可能千万残次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是传承的手艺,加之外公他们这一代人制作瓦片时从来不会偷懒,更加不会偷工减料,他们这一代人,只会一门心思做好瓦片,给别人送去,让别人高高兴兴盖新房。

全村各家各户都有制瓦小工厂,那是我们一群小毛孩最喜欢玩的地方,也是最让我心怀敬畏的地方。

小工厂也许分散在村子各处,但是烧窑时都会集中在上村临山处,那里有一个沿着山坡而建的的烧窑厂。制作瓦片的过程固然辛苦,但是印象中,每当到了烧窑的环节,窑上村的村民脸上都冒着喜庆,烧窑厂也非常热闹。

外公家的制瓦小工厂就在烧窑厂的旁边,那个小工厂很宽阔,里面放着的那台制坯的小转盘几乎让每个来过的小孩都着迷,外形有点像现在小孩子在游乐场玩的陶瓷工艺的小圆盘。

每个泥坯拿在手上转呀转,指不定就成什么样了,小时候,我们也喜欢拿着泥巴玩一把,通常都是失败的,舅舅估计是很恼我们的,但是外公外婆总是一脸慈笑,包容着我们的小淘气。

外公外婆对我们总是特别亲切,尤其是外婆,但凡听到我们踏进门的声音,总会第一时间笑哈哈地出来迎接,满口喊着“哟喂,我的满崽来啦。”我的表兄弟姐妹很多,她对我们每一个孙辈都这么称呼着,听得我们心里头暖暖的,感觉我们都是她的心头爱。

外婆个头很高,鼻子很挺,眼睛很大,年轻时一定是个大美人,可惜我们没有见过她年轻时的照片,外婆很爱说也总是爱开怀大笑,性格很开朗。外公个子偏矮,个性内敛办事低调,说话也总是不紧不慢,印象中,没有见他说过重话。

外婆说,和外公结婚前,他们是没有见过面的,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成的一段婚姻。外婆的娘家收下聘礼之后,择了吉日,外公一抬大轿就将外婆接到了窑上村,喜酒一过,盖头一掀,这才互相真正看清了彼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时候,我当然问不出“你们有没有爱情”之类的话来,但是,从他们晚年的相处方式看来,却是我们所有年轻人向往的那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外公要是说要出门到窑厂看一下,无需多言,外婆便将出门的一切所需都准备好,回来后,外公一脱鞋,外婆会细心擦拭干净,备好热水,泡上外公喜欢喝的茶。

他们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相处模式,在细水长流中,平平淡淡中却有我们这一代人很多羡慕的地方。

外婆操持着家里的一切细琐事情,当然,还把持着财政大权,他们之间唯一的歧义点大概就是,外公总是会很奇怪,交给外婆的钱怎么总是用那么快就没了,而外婆则很无辜,明明用钱的地方就很多呀。其实,外婆花钱是比较大手大脚一点的,外公清楚,嘴上说一下,心里却也十分纵容。

自从水泥代替瓦片后,窑上村的年轻人都开始外出务工,窑厂从冷清到彻底关闭只不过用了短短几年时间。

自从窑厂关闭后,外公也变得无事可做,闲不下来的他,又开始倒腾地里的一点活。他和外婆不愿随着儿孙们住回城里,两人彼此相扶着一直在窑上村终老。

如今,他们二老已经相继离去多年,窑上村我也再没有去过。虽然,我没有在那边长期生活过,但是,窑厂曾经那番热闹的场景一直装在我的脑海里,每每一想到外公这代淳朴的匠人,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崇敬感。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外公那一代的瓦匠们,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新一代的年轻人,有了新的生存方式,曾经热闹繁华的烧窑厂已经冷冷清清,甚至很多厂子都塌陷了,很是可惜。

外公那一代制瓦人是真正有匠心精神的人,他们制作出来的瓦片是如此美,在岁月洗涤中,帮多少人家遮过风挡过雨。在钢筋水泥走进人们的生活以前,他们做出来的瓦坚持了很久,很久。

我们很高兴时代的变化,但是,对于那些有着几百上千年传承技艺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总觉得,不应该就此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