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支援。整个战争过程,一直胶着于战斗、谈判的圈子中。1952年,双方停战已经长达一年,美国为了能够增加谈判的筹码,在朝鲜战场发动新的攻势,妄想用战争迫使我方同意,谈判中的无理要求。1952年10月8日,美国单方面宣布,谈判无限期停止,并对我方叫嚣道“用大炮和炸弹进行辩论吧”,同月14日,美国就集合所谓的联合军,对志愿军镇守的五圣山进行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圣山,位于38线北部30公里,是一个战争制高点,一旦失守,向后200公里之内,再无防御阵地。在这个防御区内597.9 高地和 537.7 高地之间,有一个村庄叫做上甘岭,在这里爆发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按照美军主将——范弗里特,制定的作战计划,五天之内,以200人的伤亡代价,拿下两个关键的高地,但是实际上,双方进行了43天的战斗,美军投入60000兵力,消耗炮弹190万发,炸弹5000余枚,伤亡25000人,最后结果是寸土未得。

最终结果是,双方再一次来到谈判桌上。

志愿军是怎么做到的呢!在这过程中,人民志愿军采用了“坑道战术”,当敌人出动300门大炮,27两坦克,向两个高地进行炮火覆盖,7个营的兵力紧跟其后。出人意料的时候,一个多小时的炮火攻击,志愿军仍然源源不断地冒出,对美国军迎头痛击。原来,在这之前,志愿军早就做好了准备,即使美军当天消耗炮弹30余万发,炸弹500余枚,将志愿军地面上的防御工事全部破坏,但是在这之前,志愿军早已经退守坑道之中。此后的7天内,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志愿军以伤亡3500人的代价,歼敌7000人。

志愿军的坑道战术,与毛主席提出了“持久战,积极防御”作战方针分不开,上甘岭战役之前,志愿军上级部署,在上甘岭阵地的斜面上,专门构筑了一个“能防御,能进攻,机动性强,还能生活”的坑道系统。每一条坑道,都留两个以上的出口,内部宽1.2米,高1.7米,顶部厚30米以上,充分利用大炮的射击死角,和自然山体做掩护,组成了一个完善的地下系统。

在7天的拉锯战争中,志愿军的灵活作战,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坑道之中,不断有小股志愿军,不定时,不定地点的冒出来,对敌军进行打击,让美军成日人心惶惶,根本无心巩固占领的阵地。一直到10月30日,志愿军开启了反击,采用炮火延伸,步兵佯攻的策略。当敌人抢修工事,防御志愿军步兵之时,我军的炮火直接覆盖,如此几次,敌军伤亡极大,步兵在出击,拿回了很多的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25日,敌军失去了发动攻击的能力,上甘岭战役结束。在这场战役中,相较于敌军的头入,志愿军的消耗还是比较小的,启用500门火炮,使用40万枚炮弹,击杀敌人12800名。

坑道作战期间,志愿军也面临巨大的困难。

第一个就是面对敌军的封锁,物资的运输是最苦难的,很多时候,会牺牲多名运输员的性命,才能将饼干,水送到前线,在这条运输线上,到处都是被炸飞的慰问袋,苹果。萝卜,还有运输员的鲜血。物资抵达不到之时,缺水缺粮,必要之时只能喝尿维持生命,敌人还会将毒气弹,硫磺丢入横道之中,或者堵住坑道通气口,很多的战士因为伤口感染丢掉性命。可以这么说,上甘岭战役,是志愿军,用坚强的意志,取得的胜利。

也是因为“上甘岭战役”,我方在谈判中,拿到了足够的筹码,完美解决朝鲜战争。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得知“上甘岭战役”结果之后,说了一句话“世界上,已经没有人士润之的对手”,敬佩之余,显得无比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