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唐朝,中国古代人民生活最幸福的时期是宋代。因此很多学者都认为唐朝和宋代是中国由古代走向近代的分水岭。因为在唐朝和在宋代,很多政治制度,思维模式,经济发展形态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朝是封建经济的鼎盛时期,宋代商品经济高速发展。这一变化导致了城市布局和城市管理制度的转变。在唐朝实行严密的坊市制度,坊与市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并且绝对不允许随便僭越。宋代经济的发展,坊和市被彻底打破,街市制度取而代之。

几乎于完美的坊市制度,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正正方方理念的推崇,也反映了中央政府强大的国家管理能力,那么为什么在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出现裂缝,在北宋就彻底被街市制度取代了呢?

一、唐朝实行严密的坊市制度,严格区分商品交换区和居民住宅区,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加强对市的管理,实行宵禁制度加强对坊的管理

出现城市是国家诞生的重要标志。早在夏商与西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大的都城。这些都城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比较突出。城在最开始的意思是防御,市最开始的意思是商品交换。城和市并没有联系在一起,在唐代还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唐朝在吸收前代经验教训上,重新规划了长安城。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外城三个部分组成。皇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位于最北面,宫城是国家处理政务的地方,全部是国家政府机关。外城是全体长安人民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外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坊是指居民住宅区,市是指商品交换场所。在长安城内,有六条直通南北,直通东西的大街,其余部分全部是坊和市。坊和市之间用高高的围墙围起来,坊里面房屋设置的大门全部朝坊内开,市里面的店铺也全部朝内开,在外面看全部都是高高的城墙,根本不知道内部是什么。

唐朝政府还设置专门的官员来管理坊门和市门。坊正就是专门管理坊的官员,坊正主要是负责坊内的治安。唐朝实行宵禁制度,天黑了就不允许人在街道上行走了,坊门也必须关闭,坊正在每天傍晚就要关闭坊门,在第二天五更在打开坊门。

坊正还要负责处理坊内的治安事务,比如坊内人员发生纠纷,坊正就必须处理。如果坊正不按照规定及时处理,将会受到非常严厉的处罚。同时坊正也要管理坊内人员禁止跨越栏杆,在坊与坊之间随意走动。

根据《唐六典》记载,"诸造畜者同居家口虽不知情,若里正知而不纠者,皆流三千里。"

唐朝政府对市的管理也非常严格,有专门的人在正午击鼓表示市门已开,在傍晚的时候敲鼓表示市门已关。这些人还要在傍晚的时候,检查市里面是否有滞留人员,如果有就把他们驱赶出去,他们要是依然不听,可以向官府举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六典》中也有记载:"凡市,从日午击鼓互百声而会,日入前击刻,击钲百声而散。"

唐朝政府实行宵夜制度,认为在晚上还有大量的人员出入,会影响治安。所以设立了专门的街史,来践行宵禁制度,如果晚上在街道上发现人员,街史有权利治罪,并且直接把他抓入牢里的。

街史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坊正来处理事情,他们主要处理的是偷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担任着城市的管理人员,如负责修城墙,负责维系交通等等。

总之唐代的坊市制度非常的完善,并且设立了专门的管理人员来对坊和市进行管理,国家对政治和经济的干预力度非常大。

二、唐朝末年,夜市和草市的出现,打破了对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北宋时期,政府放弃了对经济的直接管理,表明坊市制度开始衰退

(一)打破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铁板一样的唐朝坊市制度,并没有延续多久。到唐朝末年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漏洞,到宋代冲击更大,坊市制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街市制度正式出现,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

坊与市之间用高高的围墙隔起来,人们生活非常不便利,如果你需要买东西,必须要到市里面才可以。而且西市主要是卖日常用品,东市主要是卖外国商品。你买一件生活必需品,必须要跑很远的路。

所以有人为了获取利益,悄悄地买很多东西回来放在自己家中,周围的人就会去买,久而久之在坊内就出现了商业活动。

中国古代虽然是农耕经济,农民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但是对于一些生活必需品是需要交换获得的,比如说盐。因此很多商人,会定期去农村,进行最简单的物物交换。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固定的场所用来交换商品,这个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赶会,这个场所固定下来就成了草市。草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商品交易受空间的限制。

(二)夜市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城市非常发达,扬州位于京杭大运河南部的重要城市,也靠近海洋,有利于对外贸易。因此扬州成为当时国际上的大都市,除了扬州本身人口的增加,外国大量人口也涌入扬州,他们都是拥有大量钱财的人。

这部分人为了追求生活的享受,经常晚上也不回家,享受灯红酒绿,因此出现了夜市。夜市的出现打破了商品交易受时间的限制。

到宋代以后,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商品交换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经济越来越服务于生活,政府也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因此商铺在设置上就以便民为目的,沿着人们都经过的街道设置,非常有利于人们购买生活用品。街市制度就兴起了。

三、城市规划过于理想化,忽略了百姓的生活便利。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这些都冲击着坊市制度,以至于在北宋时期被街市制度所取代

坊市制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到唐代时期达到顶峰。唐朝末年逐步瓦解,到宋代就已经被街市制度所取代了。那么为什么坊市制度会被历史所淘汰?

中国历代统治者他们管理国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使百姓服从自己的管理,能够使皇帝在自己一家一姓中传递。因此并不是以便利人民服务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为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在城市布局上就实行严格的限制,比如唐代的长安城,现在看唐代长安城的地图,仿佛就像棋盘一样,非常的整齐。把长安城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居民住宅区,另一部分是商品交换市场。

其中居民住宅区和商品交换市场是用高高的围墙隔起来的,两者之间并不会沟通。人们是生活在居民住宅区,他们购买东西非常不方便,需要走非常远的路到市里面去购买。而且实行宵禁制度,人们在街上的时间也受到严格的限制。

所以这种城市布局非常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非常宽的道路,道路两侧并不是绿色植物,而是高高的城墙,导致整个唐代生活气息不是特别浓。

唐朝末年,特别是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商品交换的次数越来越多,商品涉及的要素越来越完善,比如出现了纸币。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阶级的变动,北宋时期市民阶层壮大,市民阶级拥有非常大的财力,他们为了追求享受,想要灯红酒绿的生活,所以经常夜不归宿,沉浸在市的繁华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宋大量的财政依靠商业,所以商人的地位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商人在北宋时期是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这也说明商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成为国家公务员的。这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人都从事商业,于是商铺也就越来越多。

原来规定的商品交换市场已经不够容纳这么多商铺了,很多商人政治地位也高,就纷纷使用特权突破限制,沿着街道或者河流来开设店铺。于是街市制度应运而生。

小结

综上所述,坊市制度在先秦出现,到唐朝时期达到鼎盛。唐朝政府从时间和空间上加强了对市的管理。宵禁制度更是顽固了这一统治政策。

唐朝末年,唐朝政府的管理能力不断下降,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弱。导致在城乡结合部出现了草市,在扬州等大城市出现了夜市,草市和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商业管理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坊市制度开始走向崩溃。

北宋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诞生的市民阶层进一步壮大,市民阶层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商人在一定程度上摇身一变变成了国家公务员。因此在政策上导向于商业的发展,商人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沿街开设店铺,街市制度就此产生。

参考历史文献:

《唐六典》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