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辽是一个比较有名的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名将。虽然名气上可能逊于关羽、张飞,但是仅从史料记载的战绩上来看,张辽并不逊于关、张这两个万人之敌。张辽在《三国演义》中的戏份也很多,不过与历史不同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张辽的形象比较忠义,曹操击败吕布之后,吕布顿首求饶,张辽一心求死,还痛骂曹操,反而赢得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的好感。但在历史上,张辽也是一个屡次易主的降将,只不过被他的风光掩盖。

张辽的出身和早期经历

张辽的祖上,大大小小也算是一个名人,叫做聂壹。聂壹是西汉人,他是"马邑之谋"中的重要人物,"马邑之谋"应该算是西汉自"白登之围"之后对匈奴战略反攻的第一枪,只不过这枪没打出来,哑火了。那么为什么张辽不姓聂改姓张呢?史料中的记载含糊不清,只是用"避怨"一笔带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个避怨的程度显然不是那么彻底,聂壹时期他是并州雁门郡马邑人,"马邑之谋"他起的头;等到东汉末年的时候,张辽虽然改了姓氏,但是仍然居住在马邑。而且张辽的家族似乎在当地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史料记载张辽"少为郡吏",在地方政治资源被当地豪族世家垄断的社会背景下,张辽并没有文化上或者道德上的名声,他能够成为郡吏可能是凭借家族的影响力。

张辽因为个人的勇武,被并州刺史丁原辟为从事。丁原让张辽派兵到洛阳,可能是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组建西园军,从地方征兵到中央的时期后来在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何进为首的外戚士大夫与何太后、"十常侍"等宦官关系恶劣、剑拔弩张。

何进决心召集四方军队靠近洛阳向何太后施压,最有名的就是董卓、丁原。其实还有其他的军队,何进自己也做了很多准备,来试图控制他自己制造的混乱场面。比如说派张辽、张杨、鲍信等人征募士兵。结果张辽的兵是征募回来了,何进也被宦官杀了,董卓趁虚而入,吃掉何进余部和丁原的军队,终于控制了洛阳。

张辽回到洛阳,带着自己的军队加入董卓集团;董卓被吕布、王允、李肃等人刺杀,张辽又跟随吕布;吕布被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人击败逃出长安(董卓为避免关东联军和"白波军"的军事威胁而迁都),张辽跟着吕布一起跑,被任命为鲁国相。后来在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曹操亲率大军灭掉了吕布,张辽就跟着曹操混,并且在后续的历史舞台上发光发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屡次易主的张辽

从上述张辽的经历可以大概看得出来,张辽的初期是屡次易主,先被丁原拔擢;然后跟着何进;何进死了跟董卓;董卓死了跟吕布;吕布死了跟曹操。从中平五年(中平五年并州刺史张懿被休屠胡所杀,而后丁原成为并州刺史)到建安三年,十年时间中换过四个主公(何进和丁原是站在一个立场上,所以不能分开算),直到最后归入较为强大的曹操的麾下,才终于有了归宿。

我们再来详细看一下这几次易主。首先是从丁原、何进跳转到董卓这里。丁原辟请张辽为州从事,后来张辽受丁原的命令到何进这里,丁原和何进是同一立场,这个没有什么问题。然而董卓进入洛阳之后杀死丁原,就是张辽的故长官,而张辽带兵归附董卓,这个就有些问题了。

在东汉时期,有人提出这样一种说法,叫做二重君主制。皇帝作为天下共主,与臣子是第一重君臣关系;长官与佐官属吏构成了第二重君臣关系。比如说丁原和张辽,州刺史与州从事,就是一种君臣关系。张辽这个州从事并非朝廷命官,而是丁原个人拔擢,对张辽有知遇之恩。

为了更加直观地看待这种关系,我们简单举几个例子:公孙瓒作为郡吏,他的郡守被流放到日南郡,公孙瓒冒着生命危险决心跟随郡守到日南郡;袁绍所置的东郡太守臧洪曾经是广陵太守张超的功曹,后来张超受到曹操的围攻,臧洪想出兵救援张超被袁绍制止,直接脱离、对抗袁绍,宁死不降,臧洪的郡丞陈容也主动与臧洪同死;就连董卓这样的残暴之人,他在被吕布刺杀后,也有主簿田景等人"前趋卓尸",吕布连杀三人乃止。

张辽则截然相反,董卓是杀死丁原的罪魁祸首,张辽归附董卓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吕布后来刺杀董卓,张辽继续反复横跳。当然在汉末三国乱世当中,易主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五子良将"、"五虎上将"十个人有六人有易主经历,五个是降将出身。但是与公孙瓒、臧洪、陈容、田景等人相比,张辽还远远谈不上忠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在面对曹操的时候,张辽的表现也远远没有《三国演义》中表现得那样有气节。《三国演义》中张辽在曹操、吕布争夺兖州的战争中表现得十分活跃,然而在正史记载中,张辽在吕布被围攻时几乎隐身,大概率没有出兵救援吕布,而是作壁上观。在当时连与吕布有过矛盾、泰山群寇出身的臧霸都能够带兵支援吕布,张辽作为吕布的部将(至少是名义上的),表现得还不如一个"外人",在下邳城破后也非常干脆地主动向曹操投降。与《三国演义》中的痛骂曹操的形象可谓相去甚远。

小结

仅从战绩上来看,张辽当然无愧于三国名将,"白狼山之战"、"天柱山之战"、第二次"合肥之战"都是成名之作。尤其是"白狼山之战"和第二次"合肥之战","白狼山之战"一举击溃三郡乌桓主力,帮助曹操彻底平定袁氏势力;第二次"合肥之战"粉碎了江东集团十万大军的进攻,保证淮南地区的安稳。关羽、张飞这两个万人敌,仅从史料记载上来看,也分别仅有一场成名战而已。

但是从道德层面上来看,张辽屡次易主,被丁原辟请却跟随丁原的杀身仇人董卓;跟随吕布却在吕布遭难的时候作壁上观,等到吕布失败后更是直接投降曹操。臧霸等人况且站在吕布一方,在吕布失败后还需要曹操延请。张辽的行为与臧霸相比都还不如,更不要说与上述忠于长官的公孙瓒相提并论。所以说张辽在三国时期只是一个有能力的名将,《三国演义》却希望将其塑造成有气节的义士,这就明显是艺术加工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