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又到了农民丰收的季节,忙活一年的农民也指望手里的农产品卖个好价钱,可为啥又有呢么多农产品“滞销”了呢?

悲情营销破坏行业口碑

对于农产品滞销大家都不陌生,也有无数爱心人士帮助农民处理滞销农产品的,可是单纯地帮助农民处理农产品是助农还是坑农?

我的理解是,抛出公益的助农,剩下的所谓助农都是为了赚钱,一方面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另一方面农产品带上了“滞销”的帽子可以加价卖给用户,说白了还是挣两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电商平台搜索农产品,肯定会多次出现一个图片,一个满脸沧桑的老大爷,背后是一片农产品,下面配了几个字“什么什么农产品滞销了,帮帮我们”。

这种“悲情营销”确实能打动大众的心理,但下单到货后,发现这农产品良莠不齐,几个好的凑付能吃,有的坏的可以直接扔了。

面对这么个“滞销”农产品,用户一开始还会想着投诉,转念一想自己好歹也是助农的一员,可能运气不好收到了坏的,忍一下把帮一次也就算了,也就不再追究责任了。

这种“悲情营销”利用了消费者同情心理确实赚了不少钱,要不是看到“滞销”“助农”这几个字,谁会去买,谁家楼下没有个水果超市。干嘛非要在网上买个苹果梨,还得等上了个好几天。

这些商家把大众的同情心消耗完了后,不仅伤害的只是用户,同时作为准备在农村创业的有志青年,今天看到这的农产品滞销了,明天那的农产品滞销了,天天看到滞销,谁还敢踏足农业,谁还会返乡创业,直接影响了行业的口碑,形成了恶性循环。

消除痛苦抹杀了成功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我和老师也帮着农民卖过滞销农产品,有一年一位老乡找到了我们,让我们帮忙卖玉米,我们看着可怜,就想办法帮他卖掉了。到了第二年那位老乡又找到了我们,玉米又滞销了,没办法我们又帮着卖了一年,没想到第三年老乡又来了,这次玉米不仅又又又滞销了而且数量每年还越来越多,但当时我们在忙别的项目,就没有帮着老乡,但没想到那老乡瞬间变脸,说我们这叫哪门子助农,各种恶语相向。

当时我们就纳了闷了,这是什么操作,怎么没帮忙反应就这么大,事后我们偷偷回到了老乡的那个村跟邻居打听才知道,那位老乡从我们帮他第一次后就没再种玉米,每年直接收别人家的玉米,转手让我们卖。

我们听完整个蒙蔽了,生气的同时我们还是反思了一下,本身农产品卖货难就是一个恒久不变的问题,当时不帮他卖或许他自己还能卖出去一些,现在好了什么也会不做了。

就像蝉一样,它脱壳的时候很痛苦,他要疯狂地挣扎扑棱,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帮他从壳里拽出来了,这下好了这只蝉这辈子也不会飞了。就像我们帮助老乡卖货,是短暂地帮助他消除了卖货的痛苦,长此以往我们帮助的农民都养成了“等靠要”的思想,志气丢了,智力也跟不上了,我们间接地抹杀了他们成功的可能。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从这之后我对单纯帮助农民处理滞销产品的行为有了新的理解,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坑农吗,谁给我们权力能剥夺别人进步的希望,助农应该让农民自己从心去改变,单纯的帮助农民多种两亩地,帮他多卖两头猪,并不能改变现状,真正的助农是扶起来“志智”,扶起农民改变的信心和勇气。

最后,春耕秋收,每一粒粮食都沾满了农民的汗水,粮食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感珍惜,在尊重粮食的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感谢粮食的生产者。